《山海經》中有長臂猿猴,人臉獨足貓頭鷹?

原文:

又西七十里,曰羭(yú)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上多棫(yù)(1)、橿(jiāng)(2),其下多竹箭,其陰多赤銅(3),其陽多嬰垣(yuán)之玉(4)。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嚻(xiāo)(5)。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tuó)(féi),冬見(xiàn)夏蟄(zhé)(6),服之不畏雷。

譯文:

(浮山)向西七十里,坐落著羭次山。漆水發源於羭次山,向北流入渭水。羭次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棫樹和橿樹,而山下則有很多箭竹。

羭次山的北面蘊藏有豐富的赤銅,而山南則出產大量的嬰垣玉。

羭次山中有一種野獸,它外形像猿猴,但雙臂比猿猴還長。這種動物擅長投擲,人們稱它為囂。

羭次山中還生活著一種禽鳥,外形像貓頭鷹一般,但長著一張人臉,而且只有一隻腳,人們叫它橐。橐常常在冬天出來活動,到了夏天便蟄伏起來。把橐的羽毛插在身上,人便不怕打雷

延伸:

在我國的古籍文獻中,對於類似橐釯的獨足鳥多有出現。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獨足鳥有專門的記載,認為獨足鳥性情乖僻,晝伏夜出,喜愛三五成群在一起大聲鳴叫,它們只吃蟲子,不食稻穀。

在《南史》中有描寫獨足鳥的一段典故:

“陳之將亡,有鳥一足,集其殿庭,以觜(zī)畫地成文。”

傳說南朝陳國快要滅亡的時候,有一群獨足鳥聚集在殿庭裡,紛紛用嘴喙畫地寫出救國之策的文字。

相傳在古時候人們偏愛獨足的鳥,認為這類鳥是祥瑞之鳥,可以帶來好運。

注:圖片均來源於網絡,文中延伸的內容僅僅是對於獨足鳥類的一個介紹,所有著作皆可自行搜索,所有觀點僅代表個人感想,不喜勿噴。

版权声明:《山海經》中有長臂猿猴,人臉獨足貓頭鷹?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00225e59b2f6cc926c6c2961b1f1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