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換10個女友,一談結婚就分手”| 不敢愛的人,怎麼了
小劉大學畢業開始談女友,一直到快三十歲,換了10任女友。
來到諮詢室時,小劉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現在三十多歲的他,被家裡逼婚搞的很崩潰。
小劉坦言道,自己也很想有一段長久的感情,但好像每一次都有一個美好的前奏。
緊接著,他就會莫名害怕這段關係發展更深,然後就會以冷暴力結束感情。
“我好像被詛咒了,每一次都這樣,長久的感情對我而言難如登天。”
對小劉而言,親密關係像是傳說中的“海妖”,用美妙的景象誘惑他,等靠近後,危險也隨之而來。
但他也會因為對親密關係的嚮往,再度開啟一段新關係,隨後又因為同樣的原因,陷入到“強迫性重複”的循環中。
這段讓小劉困惑的經歷究竟為何?
帶著對來訪者的好奇,我與他共同探索下去。

01 容易開始,卻很難真正親密
在小劉的敘述中,最令他疑惑的是,似乎一對戀人應該越來越熟悉,但他的感覺卻是越來越陌生。
一開始,他和女友會很容易墜入愛河,彼此都覺得對方是自己的“天命”。
每一個美好的開始,都讓小劉堅定地想:“這次一定沒錯,她是值得一生去愛的人”。
但好景不長,隨著感情的升溫,小劉就會感覺內心中的堅決開始鬆動,慢慢地,自己開始在內心隔絕女友。
甚至有一天在早晨醒來時,他看著在身邊熟睡的女友,會有一陣錯愕:
這到底是誰?為什麼會出現在自己床上?

小劉很清楚,當有了這種感覺時,下面的劇情就是自己會越來越排斥這段關係,甚至想起來就感到“噁心”。
諮詢中,我問他什麼時候這種感覺最強,小劉脫口而出道:
“只要對方談婚論嫁,這樣的感覺就會像打開了開關。”
他說,那時好像自己被吸入到了一個漩渦之中,在驚濤駭浪中失去了自己;
恐懼、無助,隨後又會莫名憤怒,埋怨自己把自己送進火坑。

每每女友談到想結婚時,小劉內心之中就會響起一個聲音,堅定地告訴自己:
自己一個人過得很好,不要結婚!
那時,他覺得自己像是墜落飛機上的駕駛員,晚一步“跳傘”,自己就會與飛機一起墜毀。
和小劉談論過他的戀愛史後,我發現從甜蜜滿滿的開始,到恨不得馬上結束的分手,小劉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一開始兩人因為彼此新鮮,會因為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快速發展並推進關係。
一旦跨過這個階段,感情就無可避免的走向破碎。

在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一書中,將真正的親密分為了六個維度:
瞭解、關心、依賴、一致、信任、承諾。
在小劉的敘述中,他與另一半從未真正的體驗過相互依賴,彼此信任的感覺,幾乎是止步於“瞭解”就無法再深入。
他說似乎自己像是一條魚,對方只要一有想要依靠自己時,自己就會立刻遊開。
而對於親密的迴避背後,則是他深埋內心的恐懼。
02 恐懼關係,是在守護內心的小孩
為何會如此?
在接下來的諮詢階段中,我和小劉談起了他童年的家庭生活,也越來越理解他今天的變化。
小劉說,和很多傳統家庭不一樣,在他的家裡,母親永遠是家中最有權威的一個人,而父親似乎更像是一個“女性”。
“母親把持著家中的所有開支,大事小事都會經手,處處看我父親不順眼。”
在小劉的記憶中,母親沒有對父親說過一句好話,只要兩個人一說話,房間裡就要硝煙瀰漫。
而父親則隱忍不發,每次爭吵過後,常常一個人在屋子裡不言不語。

在家中,小劉時刻感覺快被壓抑“壓垮”了。
他既恨母親的強勢,又討厭父親的懦弱,更多時候,會恐懼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會不會解體。
客體關係的視角看來,未來孩子與親密對象相處的模式,其實在孩子一出生與照料者的互動中,已經開始被塑造。
在父母親密關係的互動中,處處是小劉今天的影子。
父母之間緊張的關係,使得他在恐慌和憂慮中成長,潛意識中缺乏安全感。
每個人都天生有對親密的渴望,但這種渴望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被自動壓抑在潛意識中,表現出來的,則是抗拒。

在類似家庭長大的孩子,會無意識否定自己對親密關係的需求.
看似“封心鎖愛”,甚至有些渣,背後實則是對深入關係的恐懼——
一旦交付真心,就會陷入控制與被控制的牢籠。
後來父親工作原因,長期出差。
家裡只剩下母親和小劉兩人,小劉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成為母親生活的重心。
記得有一次,小劉放學後沒有直接回家,去同學家玩了兩小時,再回去時,便被母親鎖在門外一整晚。
母親嚴厲且苛刻,將對父親的不滿、對生活的焦慮通通轉移到了小劉身上。
法國心理學家比昂認為:
好的母親,應該作為孩子情緒的“容器”,去涵容他們的負面情緒,將它們轉換為孩子能夠承受的強度還給孩子。

但小劉的母親,不光沒有承擔容器的角色,還將自己的情緒灌注給他,孩子不免感覺到被控制、打壓。
在這種高壓控制下長大的孩子,他的自我非常脆弱,很難與別人發生深入的接觸、碰撞,彷彿一碰就會碎掉。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因,將這種“不敢與別人發生深度鏈接”的狀態,成為“吞沒焦慮”。
就像小劉,只習慣與伴侶維持表面的和諧,一旦深入到內心,需要他暴露真實的自己時,就變得極其警覺,彷彿在說:
“你不要靠近我,不要控制我。”
對於有吞沒焦慮的人來說,別人的靠近,對他們的“自我”是毀滅性的打擊。
跨入親密關係,就預示著小我的死亡。
在小劉心中,一直殘留著父母之間親密關係的影子:
父親的妥協、沉默,母親的強勢、控制;
就像固有腳本里的兩個角色,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夢魘,也影響著他對親密關係的初步印象。

03 唯有自己,才能夠撫平創傷
進入親密關係的“吞沒焦慮”,會讓“小劉”們感到強烈的失控。
為了躲避這種失控,他們寧可隔離掉自身對關係的渴望,壓抑這種情緒。
不斷欺騙自己:
“我不需要關係,我就這樣也挺好的。”
“瞭解之後,不會有人真正愛上我的。”
那長大後的“小劉”要怎麼辦呢?這裡有3個可以嘗試的步驟。

第一步是從生活中,開始認識自己的情緒,並接納它的合理性。
像小劉一樣,很多人在小時候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緒,以順應親密關係中父母的要求。
情緒不被理解時,往往在關係中就處於非理智的被剝削狀態,也就是說,我們只會停留在理智層面,表現出別人期待的樣子,而真實的自己是不被承認的。
久而久之,內心會產生“我不可愛”、“別人不可信”等不合理信念,促使個體以躲避關係,來保證自己不被傷害。
因此,去體驗和承認情緒,是讓自我在關係中成長的第一步。

可以嘗試在日常記錄一天的情感,什麼事情讓自己開心,什麼事情讓自己沮喪,告訴自己這都是自己的體驗,它們是真實的,更是合理的。
上文中也提到,好的母親,應當是孩子情緒的容器,能夠幫忙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但長大以後,我們很難再重新獲得類似這樣的容器,這個時候,心理諮詢師就可以充當這樣的“替代性容器”的角色。
通過與諮詢師的交流,我們能更好地梳理自己的負面情感,看到並回應自己的真實需求。

第二步則是,嘗試對關係建立信心與信任。
我們從親密關係中失去的東西,也將會在親密關係中找回來。
無法建立長期的親密關係,本質是在建立新的關係時,那段讓個體遍體鱗傷的曾經,再一次出現到了面前——眼前的這個人,彷彿又成為當年傷害過自己的人。
當這一未被處理過的情結出現時,很難讓一個人不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在弗洛伊德看來,潛意識由於沒有時間感,它無法理性意識到自己發生的變化——
我們已經不是曾經弱小的、需要用壓抑情緒而獲得生活滿足的幼小自我了;
他已經長大,已經可以為自己負責,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
我對小劉說,或許我們可以在生活中,一點點的將自己邊界撤下,允許對方在自己的邊界中存在。

不必急於推開對方,慢慢地放開對關係中絕對安全的掌控。
相信對方有能力也有意願和你一樣滋養關係,而不是再度支配你。
和對方真誠分享自己在其中的所得所失,將會更加有利於關係的成長。
在第二步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第三步:
給自己一些挑戰,做一些在過去看上去是“打破關係”的事情。
比如,有一些親密關係焦慮的來訪者,會發現不敢主動提及掛掉另一半的電話,哪怕是馬上要開會,不到最後一刻,也不好意思去推辭。
還有一些來訪者,對於另一半的要求則是百依百順,即使自己不想做,也要硬著頭皮裝作很享受的樣子。
對於這類來訪者而言,“掛掉電話”、“拒絕要求”都是攻擊關係的潛意識象徵,如同一個開關,只要按下去,就會有非常不安全的事情發生。
順從和忍讓,是個體在關係中學會的防禦,他保護了我們的童年,但也阻礙了幸福。

這時慢慢的撤下防禦,告訴它“謝謝你的保護,但是我現在需要一定的挑戰,讓自己更強大”。
或許在現在,你可以嘗試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對方“我需要一些時間準備會議內容,我們先把電話掛掉,開完會我打給你”。
或是“我有些累,沒法陪你逛街了,我在旁邊的咖啡廳等你”,然後看一看對方什麼反應,你們之間的關係會變得更加真實。
為了感謝大家的關注,我們準備了一份免費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限時發放。(私信回覆量表,可以獲取領取方式哦~)
作者:賈寧
圖源:網絡
首發:壹點靈心理
專注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
版权声明:“10年換10個女友,一談結婚就分手”| 不敢愛的人,怎麼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0895117cdbb286828ac03998c44395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