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第一篇
第一篇 計
主頁 > 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 > 目錄 >
原文和翻譯 對比
【原文】
孫子曰:兵(1)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2),校之以計,而索其情(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4)。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5)也。將者,智、信、仁、勇、嚴(6)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7)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8),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9)也。
兵者,詭道也(10)。故能而示之不能(11),用而示之不用(12),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13),實而備之,強而避之(14),怒而撓之(15),卑而驕之(16),佚而勞之(17),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18)也。
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註釋】
(1)兵:兵器、兵士、軍隊、戰爭等。這裡指戰爭。
(2)經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將、法,這五個方面都屬於決定戰爭勝敗的基本因素;經,量度,這裡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3)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比較敵對雙方的各種條件,從中探求戰爭勝負的情形。校,通“較”,比較;計,指“主孰有道”等“七計”。
(4)陰陽、寒暑、時制:陰陽,指晝夜、晴雨等天時氣象的變化;寒暑,指寒冷、炎熱等氣溫的不同;時制,指四季時令的更替等。
(5)遠近、險易、廣狹、死生:路程的遠近、地形的險阻或平坦、作戰地域的寬廣或狹窄、地形是否利於攻守進退。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死地,泛指行動困難和沒有生活資料的地區;生地,泛指便於行動和容易取得生活資料的地區。
(6)智、信、仁、勇、嚴:這裡指將帥的智謀才能、賞罰有信、愛撫士卒、勇敢果斷、軍紀嚴明等條件。
(7)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指軍隊組織編制等方面的制度;官道,指各級將吏的職責區分、統轄管理等制度;主用,指軍需物資、軍用器械、軍事費用的供應管理等制度。主,掌管;用,物資費用。
(8)計利以聽:指有利的計策已被採納。計,計策,這裡指戰爭決策;以,通“已”;聽,聽從、採納。
(9)因利而制權:即怎麼對我有利就怎麼行動。制權,即根據情況,採取相應的行動。
(10)兵者,詭道也:用兵是一種詭詐的行為。詭,奇異、譎詐、詭計多端,與道德上的詭詐不同,但也確有欺騙敵人的意思。
(11)能而示之不能:是說能打卻裝作不能打。示,示形,也就是偽裝。
(12)用而示之不用:是說要用兵卻裝作不用兵。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是說要向近處卻裝作要向遠處。13)亂而取之:對處於混亂狀態的敵人,要乘機攻取它。
(14)強而避之:對於強大的敵人,要暫時避開它。
(15)怒而撓之:撓,挑逗。這句是指對於易怒的敵將,要用挑逗的辦法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輕舉妄動。
(16)卑而驕之:對於輕視我方的敵人,要設法使其更加驕傲,然後尋機擊破;另一說:對敵人要示以卑弱,使其驕傲,放鬆戒備,從而利於攻擊。
(17)佚而勞之:佚,通“逸”。是說對於休整得充分的敵人,要設法使其疲勞。
(18)不可先傳:先,預先;傳,傳授。是說作戰方法必須在戰爭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可事先做出死板的規定。
【翻譯】
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認真的比較分析,從而瞭解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這五個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要從政治思想上使人民與君主保持一致,這樣,民眾就可以與君主同生共死,而不會害怕任何危難。所謂天時,是指用兵時的晝夜、晴雨,嚴寒、酷熱,春夏秋冬等氣候情況。所謂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時道路的遠近,地勢的險厄平易,地域的寬闊與狹窄,是死地還是生地等地理條件。所謂將帥,就是要考察帶兵將領是否足智多謀、誠實忠信、仁愛部下、勇猛果斷、治軍嚴明。所謂法制,即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和紀律法規,人員的權責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的掌管使用。對這五個方面,將領都不能不做深入瞭解。只有真正瞭解和掌握這些情況的人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所以,必須再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探索敵我雙方勝敗的情勢。即比較敵我哪方的君主政治廉明,路線方針正確,哪方的將帥賢而有才,哪方佔有天時、地利,哪方的軍紀嚴明、法令能嚴格執行,哪一方的兵力比較強大,哪方的士兵訓練有素,哪方的軍隊管理有方、賞罰分明,我根據這些情況就可以預測誰勝誰負了。
將帥如能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必然取勝,就把他留下;如不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必然失敗,就把他辭去。聽從了有利於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造一種勢態,作為協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所謂有利的態勢,就是根據對我有利的情況而採取靈活機動的措施和行動以保持戰略主動。
用兵打仗就是運用詐謀奇計克敵制勝之道。所以,明明能征善戰,卻要對敵人裝作軟弱無能;本來準備用兵,卻偽裝成不準備打仗;明明要攻打近處的目標,卻給敵人造成攻擊遠處的假象;本來要攻打遠處的目標,相反卻裝作要在近處攻擊。敵人貪利就用小利來引誘他上當;敵人混亂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實力雄厚時就要謹慎防備;敵人強大時就暫時避其鋒芒;敵人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怒火而讓其失去理智;敵人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喪失警惕性;敵人休整良好,就要設法騷擾他,使其勞累;敵人如果內部親密團結,就要設法離間他,使之分裂。要在敵人疏於防備的時候突然襲擊防備薄弱之處,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這些都是軍事家用兵取勝的妙計,只能隨機應變靈活運用,而無法事先規定或說明的。
凡是作戰以前在決策上就預計能取勝的,是因為有利條件多;作戰以前在決策上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有利條件少,有利條件多的就能取勝,有利條件少的就不能取勝。何況不具備有利條件呢?我們根據這些來分析戰爭雙方,那麼勝負結果就可預見了。
【按語】
本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本篇開宗明義,首先指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應持慎重態度,接著,孫武又論述了進行戰爭必須考察的五個方面,即:道、天、地、將、法。
《計》篇主要論述了研究和謀劃戰爭的重要性,通過對決定戰爭勝負的各項基本條件的計算,作出戰略決策,並提出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軍事名言。說到“計”,人人皆知,對於它的作用,很多人都能信口說幾句,但大多數人又不能用得明白,皆因不知“計”的奧妙。孫子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可見,孫子頭腦中有一套征服人心的妙計。粗略看來,他提供了以下八點計策:一是因利而制權;二是用而示之不用;三是遠近相互交錯;四是用利益打動人;五是在混亂中取勝;六是避開強大的對手;七是善於激怒對手;八是能夠攻其不備。一句話,這些都是所謂的算計。所謂“多算勝,少算不勝”表明:算計應先於行動,算則勝,不算則敗。戰爭如此,領導、做人、經商,莫不如此。
【實例解讀】
望天興嘆的拿破崙和希特勒
孫子指出師出要有名,還說天時對戰爭的勝負非常重要,事實也是如此。古往今來的許多重大戰例中,天氣氣候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諸葛亮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大獲全勝就是佔了天時、地利之便,而歷史上著名的外強對俄羅斯的兩次入侵也跟天氣氣候有關。
這一次是19世紀初葉拿破崙率領的法蘭西大軍對俄羅斯的征服,另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希特勒對蘇聯的入侵。拿破崙的大軍一度佔領了莫斯科,而希特勒的鐵甲部隊也曾攻到莫斯科城下,遠遠地望見了克里姆林宮的紅星,但是他們都沒取得戰爭的勝利,這是因為西伯利亞和靠近北極圈的嚴寒幫了俄羅斯人的大忙。漫天飛雪,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使得入侵者無法進行戰鬥,沒有飲用水,沒有溫熱的食品,沒有取暖的房屋;更為可怕的是,槍栓被凍結在槍筒裡,炮筒被無情地凍裂;希特勒的取勝法寶——所向披靡的裝甲大軍,油箱被凍成冰疙瘩,一輛輛坦克成了一堆堆廢鐵……拿破崙的神話破滅了,這位常常以少勝多,屢戰屢勝的傑出的軍事家,被俄羅斯的飛雪打敗了。當他一路回撤一路被俄國人追殺的時候,才真正感到了天時的力量。當他回到萊茵河畔,清點人數的時候,才發現只有98名親兵跟隨自己跑了回來。他那仗以征服世界的近百萬大軍,都倒斃在風雪悽迷的遠征路上。希特勒的結局就更為狼狽,本來他已經知道蘇聯嚴寒的可怕,拿破崙的教訓他並非不知道,可他太自信了,自以為3個月就可以滅亡蘇聯。於是,他在1941年的6月發動了戰爭,準備在入冬前結束戰鬥。很可惜,他未能如願,當嚴寒降臨的時候,他那勝利進行曲已失去原有的聲調了;當飛雪三度飄零時,蘇聯紅軍居然大舉反攻,一直打到萊茵河畔……

版权声明:孫子兵法第一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1904de087ce7b4aa950bd82fb991d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