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讀懂《易經》組成結構,打造自己學習之路

《易經》由兩部分組成,前面是“上經”,後面是“下經”。上經以《乾》《坤》兩卦為首,以《坎》《離》二卦結尾;下經以《鹹》《恆》兩卦為首,以《既濟》和《未濟》兩卦結尾。


上經三十篇,下經三十四篇

《易緯·乾鑿度》解釋了為什麼這麼分:“《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

孔穎達贊同這一說法,並認為陽道運行的規律和法則是“純而奇”。純,是嚴格按照基本規律來做事,如鐘錶般的準確,在固定的時、分、秒達到固定的位置;奇,是指陽數皆由奇數組成,故上篇為三十卦。下篇不純而偶,陰與陽不同,陽要求守陰者持中,而陰是陽的承載,要像大地一樣鋪開,不要求精準,但要有厚度、能承載;陰數為偶,故分下經為三十四卦。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易傳”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義的“易傳”是指所有解釋、傳疏《易經》的著作,如王弼的《周易注》、程頤《伊川易傳》等。狹義的“易傳”則專指《周易》附錄的十篇文字,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繫辭傳》上下篇,以及《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共計十篇,自漢代起,人們把這十篇稱之為“十翼”。

彖傳

《彖傳》是對六十四卦義進行解釋的文字,因為易卦分在上、下兩部分中,“彖”也就被分為“彖上”“彖下”。孔穎達依據漢魏古注,把“彖”解釋為“斷”,即用來判定一卦之義,並將之分為三類:以卦象象徵萬物釋卦義;以義理、德行釋卦義;以爻象在卦中所處地位釋卦義。


象傳

《象傳》對每一卦和每一爻所進行的描述。由於卦名、卦義的解釋都以卦象為根據,爻辭的解釋也多以爻象、爻位為依據,因此題為《象》,也稱《象》辭。與《彖傳》一樣,通行本也將《象傳》編入在六十四卦之中。《周易》中共有四百五十條《象傳》,其中,解釋六十四卦卦名、卦義的有六十四條,稱為“大象”;解釋三百八十四爻爻辭的有三百八十四條,稱為“小象”;另外還有解釋“用九”和“用六”兩條,放在《乾》《坤》二卦之中。


繫辭傳

《繫辭傳》分上篇、下篇。《繫辭》為《周易》的通論,研讀《周易》,一般要先從《繫辭》入手,讀完《繫辭》以後再讀《象傳》《彖傳》和《文言》,就對《周易》有一個基本的理解。所以,《繫辭》可以稱得上是《周易》的入門篇章


文言傳

《文言》是對《乾》《坤》兩卦進行解釋。《乾》《坤》被視為《周易》的門戶,讀懂這兩卦,也就明白了陰陽這兩種基本力量是如何決定事物的變化,天地兩個基本的秩序是如何左右人事的運行。如果說陰陽是道的話,那麼《乾》《坤》就是德,分別代表了陰、陽兩種力量在宇宙中的存在狀態和在人類社會中的運行方式。


說卦傳

《說卦》對八經卦進行解釋,闡述了立《易》的原則,涉及八卦的德行、運行、象義等諸多問題。


序卦傳

《序卦》是對《周易》六十四卦推衍關係的總括,其依據卦名的含義,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一個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聯繫序列,進行了全面的詮釋。一般認為是秦漢時期的學者所作。


雜卦傳

《雜卦》形成於漢代,按照西晉韓康伯的理解:“雜卦者雜揉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也就是對六十四卦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按照相反相成的關係兩兩一組,一正一反,把六十四卦配成三十二組,用最精簡的一兩個字概括出卦義,並解釋每組兩卦的關係。從解釋的複雜度來看,《雜卦》應該是秦漢時期的儒士所作。

版权声明:一圖讀懂《易經》組成結構,打造自己學習之路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1d4a39837bae5c69541569980cf25a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