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會客廳丨億宸資本馬衛國:半導體投資漸回暖 新能源細分產業鏈仍有機會

點藍字關注,不迷路~

全面註冊制的到來給更多優質企業打開了通往資本市場的大門,對於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構而言,退出渠道的暢通,使得他們更願意投早投小。作為小而美的基金代表,億宸資本聚焦半導體和新能源等領域投資,如何看待全面註冊制帶來的影響?火熱的新能源賽道還有哪些細分領域的機會?半導體在一級市場的投資現狀又如何?2023年的整體募資形勢有哪些新的變化?日前,億宸資本董事長馬衛國走進證券時報·時報會客廳,暢談相關領域的投資前瞻。

全面註冊制助力優質企業快速進入資本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全面註冊制的到來將進一步疏通“募投管退”最後一環,這一資本市場的新變化可謂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如何看待全面註冊制對被投企業以及創投機構帶來的影響?

馬衛國:從2019年的科創板到2020年的創業板作為試點,再到北交所及今年深滬兩個主板註冊制的全面實施,證明了這三年多的註冊制還是比較成功的。總結下來,我覺得會有幾個明顯特點:

第一,註冊制給了優質企業更多進入資本市場的機會。上市條件更加寬容,允許虧損企業上市。以前虧損企業是不能去主板上市的,而註冊制之後對優質但還未盈利的企業可以更快速地通過IPO進入資本市場,雖然虧損,但只要預計市值達到了規定標準,也可以申報上市。

第二,審核理念也更市場化,即“好人舉手”,只要如實披露財務狀況和企業的歷史沿革及運營狀況,不做實質性審核,交給市場來做判斷的,用腳投票。當然審核尺度目前還比較嚴,隨著企業的風險意識和中介機構自律意識越來越強化,以及嚴刑峻法的執行力度越來越大,包括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更機構化更專業化之後,審核尺度也會更寬鬆和市場化。

對投資機構來講,首先,讓更多還沒有盈利的優秀企業上市,創投機構通過 A股IPO來退出,加速資金的循環,比如我們的被投企業,有的原來準備想去香港上市,現在可以在科創板或者是創業板上市;其次,退出渠道暢通,投資機構更願意去投到早期階段和那些未盈利但是很優質的非上市企業,也是符合國家的整體產業發展戰略。再者也對投資機構的專業度和對產業的深入理解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證券時報記者:億宸資本在近期對於每週的IPO申報都進行了總結觀察,有哪些比較明顯的規律特徵?今年預期會有多少被投企業計劃申報IPO?

馬衛國:我們每週在公眾號會發一個IPO觀察,主要內容是本週發行上市、過會、被否或終止撤材料等企業的基本業務和財務信息。我一直提倡不但要在一級市場瞭解被投企業,同時也要抬頭看路,關注二級市場同行業公司的表現,瞭解機構投資者對它們的看法,同時時刻了解監管審核的趨勢動態。

總結來看有幾點規律:第一,A股IP0情況每週都有一個數量統計,幾個板塊加起來的數量每週都在800家左右,這充分表明了不管經濟變化怎麼樣,優質企業其實還是源源不斷,項目源很豐富。第二,過會的企業都是比較優質的,經統計發現他們的業績狀況,主板基本平均中位數都達到了1億元以上淨利潤,創業板達到了8600萬元以上,科創板則有7000萬元左右,北交所中位數都在3500萬元以上,整體質量比較優秀。

但同時我們也觀察到被否企業、撤材料和終止的企業數量不少,粗略估計佔到了總數量的20%-30%。對這類企業我們做了一定的基本分析,主要原因是業績下滑或科創屬性不夠,或者規範性存在一些問題。在這些被否或撤材料的企業裡面,我們通過招股書分析,會找一些未來有可能再去申報的,通過時間可以把問題解決了的企業,作為我們的一個投資選項。我們已投的項目裡面,就有兩個都是通過這種分析方式找到的。

今年我們會有7家被投企業申報IPO,集中在科創板和創業板。

證券時報記者:2022年億宸資本整體投資的投資情況如何?2023年會圍繞哪些核心賽道持續佈局?投資策略有無迭代更新?

馬衛國過去一年由於整個宏觀環境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整個行業都比較謹慎,億宸資本去年從策略上也還是比較謹慎的,看的企業與往年相比數量也不少,但是出手比較少,多看少動。我們的策略是要做精品基金,對於企業是優中選優,所以去年整體投的數量也不是特別多,只投了四五家,但都是很精品的細分行業龍頭,在二級市場上也沒有完全對標企業。同時重點做了投後管理,給被投的企業更多的賦能,幫他們對接產業資源、新的融資、找匹配的人才以及梳理規範問題來更好地對接資本市場。

2023年我們仍然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半導體領域,細分來看,新能源車領域涉及的新材料、高端裝備以及汽車智能化都有機會;而半導體領域我們也長期關注,在更細分的賽道去梳理,會發現這兩個領域裡邊都有藍海市場,對那些國產化競爭還不激烈,技術能力、工藝水平跟國外差距並不是很大的,或者在一個新興的需求市場裡面剛剛走出來的,諸如此類的細分領域進行佈局。投資策略上也略有變化,一是階段前移,二是找代表發展趨勢而二級市場上還沒有對標的標的。

證券時報記者:億宸資本也投資了汽車智能線控技術領域的頭部公司英創匯智,今年以來根據您的觀察,新能源是否仍然延續火熱的局面?在這樣大背景下,如何把握其中的市場機會?

馬衛國:新能源車的滲透率目前已經超過25%以上,從投資角度來說賽道已經很擁擠,產業鏈上的整車、電池以及上游電解液、隔膜、正負極材料已經有很多上市公司,這個市場已經不太好投了。

為什麼還有機會?我認為雖然競爭激烈,但其中技術變革和成本驅動所帶來的結構性機會還是有的。比如複合集流體,通過技術改造,可以成本更低、提升能量密度和續航能力。再比如這兩年新起量的線控底盤,也是一個新的市場,線控轉向、線控制動、線控懸架,正處於大規模商業化前夜,國外博世做的比較早,但國內的公司起步快,技術能力也不差,加之受到芯片荒以及去年國際供應鏈的影響,國產化率迅速提高。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看待2023年芯片半導體領域的投資機會?

馬衛國:春節後半導體領域在一級市場熱度又回升了。原因一是美日荷蘭芯片聯盟的限制,壓力變動力;二是資本市場支持,對集成電路企業審核綠色通道。雖然近兩年過熱,但依然存在很大的投資機會。第一,消費領域的芯片已經是紅海,但車規和工業級芯片還有投資機會;第二,新興市場領域,一是新能源汽車方向的一些新出來的應用,如觸控芯片、以太網通信芯片、碳化硅功率芯片;二是能源電氣化的升級所帶來的機會,如光伏、儲能裡面所應用的IGBT和碳化功率半導體;第三,晶圓製造中的檢測設備、塗膠顯影設備、減薄機、切割刀,還有先進封裝等,國產化率都很低,從技術上國內已經突破的細分市場。第四,三代半導體的襯底、外延片以及相關設備生產。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整體募資環境您覺得可能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你們今年有沒有募資計劃?開年來很多地方的政府都已經宣佈在加強產業出資了,就您實地瞭解的情況來看感受如何?

馬衛國:我覺得募資環境相對去年已經是在好轉,各個地區無論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政府相繼宣佈設立政府引導基金和政府母基金,鼓勵大家到當地去拿錢去投資,我觀察來看,在政府層面還是很自信的,經濟提升、財政資金也會越來越寬裕,對當地的招商引資充滿自信。

有一個變化值得關注,很多地方政府在招商方面也越來越有章法,都在做產業招商、做產業生態,給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優惠條件和機遇,從企業發展角度來講產業鏈的打通會使得成本更低,供應鏈可能更快,更有發展動力。

我們今年也有新基金的設立計劃,準備募集第三隻基金,和長三角、珠三角的地方政府也在接洽。


責編:朱雨蒙

校對:王蔚





















證券時報“消費企業賦能計劃”啟動!這份調查問卷很重要,就等你來!


為進一步摸底消費行業最新動態,證券時報發起《2023年國內消費行業企業調查問卷》。相關消費企業負責人可以直接點擊問卷進行回覆,也可以通過證券時報官網,或者通過點擊下方圖片進行回覆。
























版權聲明



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END



點擊關鍵字可查看

潛望系列深度報道股事會專欄投資小紅書e公司調查時報會客廳十大明星私募訪談超重視!同日,廣東省、深圳市一把手,都會見了這家萬億市值公司董事長…談了同一件事普京發表國情諮文20cm跌停!2倍大牛股遭央企機構“打假”!公司緊急回應隔夜美股重挫,道指大跌近700點!華爾街大空頭:美聯儲加息遠未結束!京東大跌11%,什麼情況 唏噓!女明星前夫、昔日風光“鑽石大亨”被“限高”!旗下老牌公司申請破產,股價已暴跌97%

版权声明:時報會客廳丨億宸資本馬衛國:半導體投資漸回暖 新能源細分產業鏈仍有機會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37cdf4c68d6a9f93428a55d942a0a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