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重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上期中語文試題(含解析)

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杭州地區(含周邊)重點中學
高二年級語文學科試題
考生須知:
1.本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准考證號並填塗相應數字;
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捲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後,只需上交答題卷。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 (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詩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在諸如“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及“詩言志”“思無邪”等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動下,詩歌的影響遍及從國家社稷、社會風尚到日常禮儀、個人修為的不同層面。
進入現代以後,中國詩歌在主題向度、語言形態和構造體式等方面均出現很大變化,詩教的社會文化語境及施行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特別是對於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詩教,教育觀念的革新與遷移深刻影響了其理論內涵和實踐指向。近代以來由王國維、蔡元培、梁啟超等人開創,由魯迅、宗白華、朱光潛等人豐富完善的美育,通過引入康德、席勒等西方理論家的美學思想,確立了以情感為核心、倡導“審美無功利”、以“立人”為旨歸的理論構架。這些美育觀念從多方面推動了中國詩教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促使詩教直面現代乃至當代的處境。
依照朱光潛的“詩教就是美育”這一說法,詩教顯然是現代藝術、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林語堂所說“中國的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雖然他所講的“中國的詩”是指古典詩歌,並且中國詩歌經過現代性的洗禮之後,其樣態及其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已經發生鉅變,僅有百年曆史的現代詩歌被認為失去了古典詩歌的輝煌和魅力,但是詩歌本身仍然具有相當的感召力,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此,處於現代境遇中的詩教,或者說在現代美育觀念影響下的詩教,實際上包含兩個問題向度:一是傳統詩教的適應性,即傳統詩教通過調整、轉換,尋求合乎現代人生存狀態、審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徑;一是根據現代詩歌的特性,找到詩歌與社會文化的連接點,探索詩教的現代意義和方式。
現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為最終目標,這與現代詩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傳統詩教非常重視通過詩歌養成完美人格。在中國古代,詩歌之於“修身”絕非一般意義的怡情養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絕佳途徑。不過,古今詩教對“完人”有著很不一樣的期許和取向,現代詩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詩教那樣,僅僅視以“仁”為內核、具有德性的君子為“完人”,而是對之傾注更豐厚內涵、更富於現時代特徵,以回應急劇變化的歷史語境。至少應該在馬克思預期的“人的解放”的意義上理解現代社會的“完人”,即一種具有“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人格形象。依此目標,現代詩教對人的誨示就不限於心智上,而更在於一種將其置於“社會關係”之中所產生的創造力。
在社會文化日漸多元化的當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靜態地領悟誕生於上世紀初的現代美育所關涉的美、審美、美感等命題,它的某些觀念對詩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啟示價值。未來詩教關於詩歌的界說中,詩歌之美不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不只提供賞鑑、實現“淨化”,更具有海德格爾所說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僅能夠彌合“人心”,而且將重塑人在技術時代的命運和位置。
(摘編自張桃洲《現代美育,詩教何為》)
材料二:
今年北京市高考語文“微寫作”,要求考生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快遞小哥寫首詩,引起社會各界關注。高考作文向來是“體裁不限,詩歌除外”,而這一舉動讓人們再次審視詩歌和詩教的意義、價值。詩教事關國民人文素養和創造力培養。近年來,國家逐步重視詩歌教育。2019年秋季學期起,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專門就詩歌寫作提出了要求。此外,全部教材共選用67篇古代詩文,佔全部課文數的49.3%,詩詞比例大幅提升。
不同於傳統社會,當代詩教是在互聯網以及媒體融合背景下展開的,可以說趕上了融媒體時代。在一項針對中小學生古詩詞傳播情況的調研中顯示,有64.6%的學生以網絡媒體作為日常接觸詩詞的主要途徑。互聯網發展催生了數字生活空間的形成,在這個由信息構成的數字世界裡,每個參與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他們主動參與信息的生產、傳播、接受、加工等全部環節。傳播方式的改變,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詩教變革。在“得到App” “喜馬拉雅App”等新媒體平臺上,“康震品讀古詩詞” “為你讀詩”等詩教節目都有較高的播放量。
新媒體為詩教提供了廣闊平臺,但現有內容仍難以滿足數以億計詩歌愛好者多層次、多方面的學習需求。同時,傳統課堂也存在諸多問題,亟待改變。
(摘自宋湘綺《融媒體時代的詩教需要注重“用戶”思維》)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詩教理論內涵和實踐指向,受到了教育觀念革新和遷移的深刻影響。
B.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詩教需要不斷地調整和轉換,以便尋求更合乎現代人多種需求的路徑。
C. 現代詩教不能視以“仁”為內核、具有德性的君子為“完人”,而應賦予“完人”新的內涵。
D. 如果孤立地領悟上世紀初的現代美育,那麼它的某些觀念對詩教的拓展可能就不具有價值。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由於康德、席勒等人美學思想的重要影響,中國詩教實現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
B. 現代詩歌被認為失去了古典詩歌的輝煌和魅力,因而詩教應以古典詩歌為主要內容。
C. 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古詩文佔比49.3%,詩詞比例大幅上升,足見國家對詩詞教育的重視。
D. 在融媒體時代,中國有六成多的中小學生以網絡媒體作為日常接觸詩詞的主要途徑。
3. 下列選項,不符合材料一第二段“這些美育觀念”的一項是( )
A. “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
B. “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審美的方式,它涵蓋所有的理念。”
C. “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
D. “理想的教育是讓天性中所有的潛蓄力量都得儘量發揮,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調和發展,以造成一個全人。”
4. 結合材料簡要概括詩教在當下的作用。
5. 結合材料和自己的學習經驗,給當前的詩歌教育提供一些建議。
【答案】1. C 2. C 3. B
4. ①開啟心智;②提升人文素養;③培養創造力;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⑤傳承文化。
5. ①教育理念:革新理念,調整轉換傳統詩教理念以適應當下。(或者教育目標:培養富於時代特性的“完人”。)②教育內容:既要重視古典詩歌,也要兼顧現代詩歌的特性,找到詩歌和社會時代的連接點。③教育主體: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讓受教育者成為主動參與者。④教育方式:利用好網絡媒體等融媒體時代的資源,豐富學習方式。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並辨析信息的能力。
C.“現代詩教不能視……為‘完人’,而應賦予‘完人’新的內涵”錯。原文是“現代詩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詩教那樣,僅僅視以‘仁’為內核、具有德性的君子為‘完人’,而是對之傾注更豐厚內涵、更富於現時代特徵,以回應急劇變化的歷史語境”,可見不是“不能視”而是“不僅僅視”;不是“賦予……新的內涵”,而是“傾注更豐厚內涵”。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A.“由於康德、席勒等人美學思想的重要影響,中國詩教實現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錯。原文是“近代以來由王國維、蔡元培、梁啟超等人開創,由魯迅、宗白華、朱光潛等人豐富完善的美育,通過引入康德、席勒等西方理論家的美學思想……這些美育觀念從多方面推動了中國詩教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促使詩教直面現代乃至當代的處境”,可見推動中國中國詩教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的是由王國維、蔡元培、梁啟超等人開創,由魯迅、宗白華、朱光潛等人豐富完善的美育觀念,而不是“由於康德、席勒等人美學思想的重要影響”。
B.“因而詩教應以古典詩歌為主要內容”曲解文意,原文是“僅有百年曆史的現代詩歌被認為失去了古典詩歌的輝煌和魅力,但是詩歌本身仍然具有相當的感召力,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雖然現代詩歌被認為失去了古典詩歌的輝煌和魅力,但它的詩教意義仍很重要,從原文推不出“詩教應以古典詩歌為主要內容”。
D.“中國有六成多的中小學生以網絡媒體作為日常接觸詩詞的主要途徑”錯,原文是“在一項針對中小學生古詩詞傳播情況的調研中顯示,有64.6%的學生以網絡媒體作為日常接觸詩詞的主要途徑”,只是在這次被調研的學生中出現這種情況,不能推廣到整個中國的中小學生都這樣。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這些美育觀念”是:以情感為核心、倡導“審美無功利”、以“立人”為旨歸理論構架。
A.體現“以情感為核心”;
B.強調審美的“理性”,與材料一第二段“這些美育觀念”不符;
C.體現“審美無功利”;
D.體現“以‘立人’為旨歸”。
故選B。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結合材料一第四段“依此目標,現代詩教對人的誨示就不限於心智上,而更在於一種將其置於‘社會關係’之中所產生的創造力”,可概括出兩點:開啟心智;培養創造力;
結合材料一第二段“確立了以情感為核心、倡導‘審美無功利’、以‘立人’為旨歸的理論構架”和最後一段“詩歌之美不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不只提供賞鑑、實現‘淨化’,更具有海德格爾所說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僅能夠彌合‘人心’,而且將重塑人在技術時代的命運和位置”,可概括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結合材料二第一段“詩教事關國民人文素養和創造力培養”可概括出: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創造力;
結合材料二第一段“2019年秋季學期起,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專門就詩歌寫作提出了要求。此外,全部教材共選用67篇古代詩文,佔全部課文數的49.3%,詩詞比例大幅提升”可概括出:傳承文化。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問題,提出見解的能力。
①教育理念:材料一第二段說“進入現代以後,中國詩歌在主題向度、語言形態和構造體式等方面均出現很大變化,詩教的社會文化語境及施行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特別是對於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詩教,教育觀念的革新與遷移深刻影響了其理論內涵和實踐指向”,這就要求我們要革新理念,調整轉換傳統詩教理念以適應當下。或者根據材料一第二段“確立了以情感為核心、倡導‘審美無功利’、以‘立人’為旨歸的理論構架”,得出教育目標:培養富於時代特性的“完人”。
②教育內容:結合材料一第三段“中國詩歌經過現代性的洗禮之後,其樣態及其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已經發生鉅變,僅有百年曆史的現代詩歌被認為失去了古典詩歌的輝煌和魅力,但是詩歌本身仍然具有相當的感召力……處於現代境遇中的詩教,或者說在現代美育觀念影響下的詩教,實際上包含兩個問題向度:一是傳統詩教的適應性,即傳統詩教通過調整、轉換,尋求合乎現代人生存狀態、審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徑;一是根據現代詩歌的特性,找到詩歌與社會文化的連接點,探索詩教的現代意義和方式”,可得出既要重視古典詩歌,也要兼顧現代詩歌的特性,找到詩歌和社會時代的連接點。
③教育主體:結合材料二第二段“互聯網發展催生了數字生活空間的形成,在這個由信息構成的數字世界裡,每個參與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他們主動參與信息的生產、傳播、接受、加工等全部環節”,可得出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讓受教育者成為主動參與者。
④教育方式:結合材料二第二段“傳播方式的改變,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詩教變革。在‘得到App’ ‘喜馬拉雅App’等新媒體平臺上,‘康震品讀古詩詞’‘為你讀詩’等詩教節目都有較高的播放量”,可得出利用好網絡媒體等融媒體時代的資源,豐富學習方式。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布萊克·沃茲沃斯
(英)奈保爾
每天都有三個乞丐準時到米格爾街好心的住戶門前乞討。
十點鐘,一個印度人。十二點,一個叼著菸斗的老太婆。下午兩點,一個瞎子。有時候,我們也施捨流浪漢。一天有個男人來這兒,說他餓壞了,我們讓他飽餐一頓。
一天下午大概四點鐘的時候,來了一個非常古怪的流浪漢。他叫住我:“小弟弟,我可以進你們家院子裡來麼?” 他身形瘦小,衣著整潔,戴一頂帽子,穿一件白襯衫一條黑褲子。
我問:“你想幹嘛?”
他說:“我想看看你們家的蜜蜂。”
我跑上臺階,喊道:“媽,有個人在院子裡,他說想看看蜜蜂。”
我媽走出來,上下打量他,不友好地問:“你要幹嘛?”
那人說:“我想看看你們家的蜜蜂。”
他英語純正的聽起來不自然。我看媽有些不放心。
她對我說:“你待這兒,看著他點。”
那人說:“謝謝您,夫人。”
他吐字緩慢清晰,好像說出的每個字都要花掉他的錢一樣。
我們一塊看蜜蜂。他和我,蹲在棕櫚樹下,大概有一個小時的光景。
那人說:“我喜歡看蜜蜂,你喜歡看蜜蜂嗎?你看過螞蟻嗎?還有蠍子、蜈蚣什麼的,你都看過麼?”我搖搖頭。
我說:“你是幹什麼工作的,先生?”
他站起身來說:“我是詩人。”
“你叫什麼名字,先生?”
“布萊克·沃茲沃斯,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就是看到一朵像牽牛花一樣的小花,我都想哭出來。”
我問:“為什麼哭?”
“等你長大就會明白啦。要知道,你也是個詩人。你成了詩人以後,任何一件事都會讓你哭出來的。”
我說:“你真認為我是個詩人?”
“你像我一樣有才華。”他說。
後來,沃茲沃斯走了。我希望還能再見到他。
大約一個星期後的一天下午,放學路上,我又看見他了。他說:“我院裡有棵挺好的芒果樹,是西班牙港最好的一棵。現在芒果都熟透了,紅彤彤的,果汁又多又甜。我就為這事在這兒等你,一來告訴你,二來請你去吃芒果。”
他住在阿爾貝託街上一間小屋裡。院子裡綠蔭蔭,還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樹、一株可可和一株李子,這地方看上去很荒僻,好像根本不在城裡。
他說得不錯,芒果汁多味美,我一連吃了六個。
回到家裡,媽媽問我:“你竄到哪裡去啦?到處瘋玩?去,給我把鞭子拿過來!”
她打得真夠狠,我從家裡逃出來,來到沃茲沃斯家。
沃茲沃斯說:“別哭啦,我們一起去散散步!”
我不哭了,我們散著步,走過聖克萊爾大街,來到大草坪,沿著跑道漫步。
沃茲沃斯說:“我們到草坪上躺會,看看天空,我想讓你猜猜那些星星離我們這裡有多遠。”
我按他說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忘記了一切,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如此驕傲愉快。
忽然,一道光打在我們臉上,一個警察出現在面前。我們趕緊站起來。
“你們在這幹嘛?”警察問。
沃茲沃斯說:“都四十年了,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從此,我們成了好朋友。
他對我說:“關於我,還有芒果樹、可可和李子樹的事,你不要告訴別人,一定要保守秘密。”
我很喜歡他的小屋。有一天我問他:“沃茲沃斯先生,你為什麼在院子裡留這麼多野樹?”
他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個男孩遇見一個女孩,他們深深相愛,後來就結婚了。他倆都是詩人,少年喜歡文學,姑娘喜歡花草樹木。有一天,女詩人對那位少年詩人說:‘咱們家裡又要增加一個詩人啦!’但是,那個小詩人並沒有出生,因為姑娘死了,它也隨她而去。少年非常難過,決定從此再也不去動姑娘花園裡的一草一木。就這樣,花園留下來了,花草、樹木沒人管,越長越高。”
我看著沃茲沃斯,當他講這個動人故事時,他顯得更加蒼老。
有一天他對我說:“我準備告訴你一個重要的秘密。記著,只有你我知道。我正在寫一首詩。”
“到現在,我已經寫了五年啦。每個月寫一行,這樣二十二年以後,我就會寫出一首震撼全人類的詩。”我充滿驚歎之情。
我覺得他一天天老下去。
一天,我到他的小房子去看他,發現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那麼虛弱蒼老,我真想哭。
他說:“詩寫得不太順利。”
他沒有看我,而是透過窗戶看著那株可可樹,喃喃地說:“二十歲的時候,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勁。”突然,我敏銳地感覺到了,死神已經爬上了那張憔悴的臉。
他看著我,看著我滿含眼淚,掙扎著坐起來。
他把我摟到他那瘦削的胸前,說:“你想聽我再給你講個有趣的故事麼?”
可是我什麼也說不出來。
他說:“我給你講完這個故事,你要答應我馬上回家,再也不要來看我了,好麼?”
我點點頭。
他說:“很好,現在聽我講,以前我給你講過一個關於少年詩人和女詩人的故事,你還記得嗎?那不是真事,是我編出來的。還有那些什麼作詩和世界上最偉大的詩,都是假的。你說這是不是你聽過最好笑的事情?”
他的聲音中斷了。
我離開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一場。像詩人一樣,看到什麼都想哭。
一年以後,我又來到阿爾貝託街,可是再也看不到那棟小房子了。一幢兩層樓房代替了它。芒果樹、可可樹還有李子樹也被人砍伐了,留下一片水泥磚地。
一切都好像表明,沃茲沃斯從來沒有到過這個世界。
(改編自奈保爾《米格爾大街》)
【注】 《米格爾大街》是關於英屬殖民地特立尼達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爾街上普通居民的故事。
6.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沃茲沃斯“穿戴整齊,頭戴禮帽,身著白襯衣黑褲子”,衣著折射個性,即使乞討他依然保持著紳士的尊嚴。
B. 沃茲沃斯的到來,引發了小男孩和他母親不同的反應,“我”好奇而樂於信任,母親則現實且充滿警惕。
C. “這地方看上去很荒僻,好像根本不在城裡”,印證了沃茲沃斯的潦倒,暗含了“我”對沃茲沃斯的同情。
D. 當警察問草坪上躺著的倆人“你們在這幹嘛?”時,沃茲沃斯答非所問,這是他對世俗規則秩序的反抗。
7. 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開頭用了鋪墊的手法,以各種不同的人上門乞討,引出主角這個很不一樣的人。
B. 母親與警察構成了小說的背景,是他們構成了小說內部冰冷的文化氛圍。
C. 小說採用單一的兒童視角,使得對主要人物的正面描寫很少,較快地推進了敘述進程。
D. 本文是一個人物傳記,採用點面結合的結構,用一件件小事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8. 沃茲沃斯自認為是一個詩人,正在寫一首最偉大的詩,但作者講述了他和“我”之間的很多小事,並沒有具體呈現沃茲沃斯的詩作。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這樣處理的好處。
9. 小說結尾,沃茲沃斯說少年詩人和女詩人的故事是編出來的。有人評論這個故事無論真假,都增加了小說的悲劇性。請結合文本,從真假兩個角度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各種小事更能塑造沃茲沃斯的詩人形象。沃茲沃斯觀察萬物,情感充沛,思考人生,不在乎世俗,一直試圖讓“我”感受和相信詩意的存在,這是真正的詩人式生活。②不呈現具體詩作,留白的手法有利於讀者展開關於詩篇和沃茲沃斯人生經歷的遐想,維持沃茲沃斯神秘的形象。
9. (1)假的。沃茲沃斯給自己編造了一個美滿的過去,需要藉助虛假的美滿才能令生活繼續,更凸顯他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悲涼、無人理解。(2)真的。①沃茲沃斯原本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卻被命運捉弄,孤苦伶仃,人生更加悲慘。②沃茲沃斯擔心小男孩重蹈自己的覆轍,故意將真的說成假的,這說明詩人知道自己畢生追尋的詩意不為世俗接受。理想的幻滅是一種更深刻的悲劇。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即使乞討他依然保持著紳士的尊嚴”錯,沃茲沃斯並非乞丐,全文也並沒有乞討行為,他是因為“我想看看你們家的蜜蜂”才進到我家來的。
C.“暗含了‘我’對沃茲沃斯的同情”錯,我並沒有用世俗眼光來看待沃茲沃斯,覺得他潦倒可憐,相反,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的院子充滿野趣和樂趣,更像一個世外桃源。
D.“這是他對世俗規則秩序的反抗”錯。他並非有意挑戰,而是在追問人生意義,符合他詩人的思維。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鑑賞作品所用的藝術手法的能力。
C.“對主要人物的正面描寫很少”錯。原文中對沃茲沃斯一開始出場的外貌描寫,中間“我”與他交往的語言描寫等,都是對人物的正面描寫。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藝術手法的能力。
原文中,通過“我們一塊看蜜蜂。他和我,蹲在棕櫚樹下,大概有一個小時的光景”“就是看到一朵像牽牛花一樣的小花,我都想哭出來”“我們到草坪上躺會,看看天空,我想讓你猜猜那些星星離我們這裡有多遠”“都四十年了,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等語句,可以看到沃茲沃斯富有生活情趣,善於觀察萬物,積極思考人生而不在乎世俗的人物形象,而這些人物特質正是身為一個詩人應該具備的。在與“我”交往的過程中,“等你長大就會明白啦。要知道,你也是個詩人。你成了詩人以後,任何一件事都會讓你哭出來的”“你像我一樣有才華”“我就為這事在這兒等你,一來告訴你,二來請你去吃芒果”體現了沃茲沃斯待人真誠,渴望擁有知己和朋友的詩人情感,並且他一直試圖讓“我”感受和相信詩意的存在,也充分體現了他所過的詩人式生活,充分塑造了他的詩人形象。
文章前面說“有一天他對我說:‘我準備告訴你一個重要的秘密。記著,只有你我知道。我正在寫一首詩。’”“‘到現在,我已經寫了五年啦。每個月寫一行,這樣二十二年以後,我就會寫出一首震撼全人類的詩。’我充滿驚歎之情”,通過沃茲沃斯的口極力表現詩作的震撼性,這也激起了讀者繼續閱讀,得知其詩作具體情況的慾望。而文章最後卻說“詩寫得不太順利”“還有那些什麼作詩和世界上最偉大的詩,都是假的”,這既使讀者增強好奇心,探索其寫詩不能成功的原因,也為文章增加了留白,使得讀者把更多精力用於探索沃茲沃斯神秘的人生經歷。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
少年詩人和女詩人的故事中,有“他們深深相愛,後來就結婚了。他倆都是詩人,少年喜歡文學,姑娘喜歡花草樹木”體現的愛情的美滿和志同道合的滿足,有“咱們家裡又要增加一個詩人啦!”的喜悅,這不僅僅表現了日常生活的完滿,更是沃茲沃斯心中美好動人的精神生活的象徵。
若是假的,那可以從沃茲沃斯為何要編造這樣一個故事去解讀。一開始,他跟“我”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展現他心中的美好精神生活,也是為了引出後文“我準備告訴你一個重要的秘密。記著,只有你我知道。我正在寫一首詩”“到現在,我已經寫了五年啦。每個月寫一行,這樣二十二年以後,我就會寫出一首震撼全人類的詩。”以及當時他認為“我”也具有詩人的眼光,希望“我”也成為一個詩人的態度。而最後,詩人親口告訴“我”這個故事是假的,對他自己而言,既是他對自己美好幻想的打破,暗合“詩寫得不太順利”這一結局,也充分凸顯了他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悲涼、無人理解。虛構了一個謊言,又自己親口打破這個謊言,如此結局出人意料,使小說更具有了一種憂傷的情調,更具有打動人的力量。
若是真的,則這個故事就是他生活貧寒困苦以及精神痛苦孤獨的真實寫照。原文中,根據“他住在阿爾貝託街上一間小屋裡”“一年以後,我又來到阿爾貝託街,可是再也看不到那棟小房子了”說明他的生活是相對貧寒的。但最開始,“他們深深相愛,後來就結婚了。他倆都是詩人,少年喜歡文學,姑娘喜歡花草樹木”“咱們家裡又要增加一個詩人啦!”都表明他們的生活雖艱辛,卻有著精神上的喜悅和富足。而妻子與孩子的離世,說明這種美好被打破了,沃茲沃斯不僅生活依然貧窮,甚至精神也變得痛苦而孤獨了。這充分表現了沃茲沃斯原本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卻被命運捉弄,孤苦伶仃,人生更加悲慘。對“我”而言,沃茲沃斯之所以故意將真的說成假的,是為了要告訴“我”“你說這是不是你聽過最好笑的事情?”,從而表明他不再希望“我”走他的路的態度,避免“我”這個小男孩重蹈自己的覆轍。而他不希望“我”重蹈覆轍,也就充分說明他不為世俗接受的解決,體現了沃茲沃斯詩歌理想的幻滅。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

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闢,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身舉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紲②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鬥雞故得罪魯昭公,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於齊,齊處昭公乾侯。其後頃之,魯亂。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景公說,將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③之間待之。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魯。
(節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國人。後來虞為晉國所滅,百里奚被虜。晉君欲以百里奚為出嫁秦國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獲。秦穆公聞其賢,以五張黑羊皮(羖)將其換入秦國,授以國政,人稱“五羖大夫”。②累紲:古代用來拘繫犯人的黑繩,後比喻監獄。③季孟:指春秋時魯國的季孫氏和孟孫氏。季孫氏為上卿,最顯貴;孟孫氏為下卿,沒有實際職事。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B.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C.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D.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魯昭公之二十年”屬於王公年次紀年,是春秋戰國時期常用的紀年方法。其中“昭”是國君的諡號。
B. “君君”前一個“君”是名詞,後一個“君”為動詞,意為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後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結構與之相同。
C. “滑稽”言其辭令無窮,變化多端,能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現代漢語中多指現人之言語、動作或者事態讓人發笑。
D. “細民”出自《晏子春秋·諫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類似的稱呼還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齊景公在魯國向孔子請教秦穆公稱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啟發景公,景公聽後對和諧的君臣關係也很嚮往。
B. 季平子和邱昭伯因為鬥雞賭輸贏的事情冒犯了魯昭公,魯昭公率軍攻打季平子,最終昭公大敗逃至齊國,齊國把昭公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
C. 景公原本心悅孔子的主張,欲以尼溪田封賞孔子,但是在聽取晏嬰的進言之後,不問其禮,只給了他季孟之間的待遇。
D. 景公說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這只是一種說辭,目的是想委婉地打發孔子。孔子於是離開齊國,返回魯國。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
14. 根據文章內容簡要概括晏嬰反對孔子在齊國推行“禮樂”的理由。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一旦約束自我,使言行復歸於先王之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讚你是個仁人了。實踐仁德在於自己,哪裡在於別人呢?
(2)崇尚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不能讓這種行為成為習俗;四處遊說求討借貸,不能任用他們來治理國家。
14. ①破費財產厚葬死人,耗費財力,不能使之成為習俗。②周王室衰落,“禮樂”制度時過境遷,不適合在當下施行。③孔子推崇的禮節過於繁瑣,難以學習。④“禮樂”制度不適合用來改變風俗,引導民眾。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孔子去到齊國,當齊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來與齊景公交往。孔子與齊國太師談論音樂,聽到《韶》的樂曲,學習《韶》樂,陶醉得居然三個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齊國人稱讚孔子。
依據語法結構,“乎”用於句中,相當於介詞“於”,和後邊“景公”構成介賓短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D。
“三月”為時間狀語,修飾後邊的“不知肉味”,中間不宜斷開,排除A。
故選B。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並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類似的稱呼還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說法錯誤,其中“庶子”不是用來稱呼平民的,“庶子”應該是:(1)古稱妾所生之子;(2)庶子,官名。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啟發景公,景公聽後對和諧的君臣關係也很嚮往”分析錯誤,正確的理解應是景公聽後對重用人才的嚮往。
故選A。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一日”,一旦;“克”,約束;“禮”,先王的禮節;“為”,實踐。
(2)“以為”,“以……為”的省略;“乞”,求;“為”,治理。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1)依據原文“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可知,晏嬰認為崇尚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不可將這形成習俗;
(2)依據原文“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可知,晏嬰認為自從聖君賢相相繼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後,禮樂殘缺有很長時間了,不適合在當下施行;
(3)依據原文“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可知,晏嬰認為如今孔子盛裝打扮,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舉手投足的節度,連續幾代不能窮盡其中的學問,從幼到老不能學完他的禮樂;
(4)依據原文“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可知,晏嬰認為國君打算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的習俗,恐怕不是引導小民的好辦法。
參考譯文:
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音樂呢?”
(《八佾》)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顏淵》)
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約三十歲。齊景公和晏嬰來魯國,景公問孔子:“以前秦穆公國家小,地方又偏僻,為什麼能稱霸呢?”孔子回答說,秦國雖然小,但其志向遠大;地方雖偏僻,但行為正直。從監獄中啟用百里奚,並授予大夫爵位,和他談論了三天,把國家大事交給他。秦國這樣就是稱王也可以,稱霸還算小的了。”景公聽了很高興。
孔子三十五歲那年,季平子和郿郈昭伯因為鬥雞的緣故得罪了魯昭公。魯昭公率領軍隊攻擊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孫氏三家聯合攻打魯昭公,昭公的軍隊戰敗,他逃奔到齊國,齊景公把昭公安置在乾侯。此後不久,魯國大亂。孔子去到齊國,當齊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來與齊景公交往。孔子與齊國太師談論音樂,聽到《韶》的樂曲,學習《韶》樂,陶醉得居然三個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齊國人稱讚孔子。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說:“講得好啊!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縱然有糧食,我怎麼能吃得到呢!”改日齊景公又向孔子詢問為政,孔子說:“為政在於節約財物。”景公很高興,將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賜給孔子。晏嬰進言說:“這些儒者能言善辯不能用法度來規範;高傲自大自以為是,不能任用他們來教育百姓;崇尚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不可將這形成習俗;四處遊說乞求借貸,不可以此治理國家。自從聖君賢相相繼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後,禮樂殘缺有很長時間了。如今孔子盛裝打扮,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舉手投足的節度,連續幾代不能窮盡其中的學問,從幼到老不能學完他的禮樂。國君打算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的習俗,恐怕不是引導小民的好辦法。”此後齊景公雖然恭敬地接見孔子,但不再問有關禮的事。有一天,齊景公挽留孔子說:“按照季氏上卿的規格來待你,我不能做到。”於是就用介於魯國季氏和孟氏之間的規格來接待孔子。
齊國大夫企圖謀害孔子,孔子聽說此事。齊景公說:“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就上路離開齊國,返回魯國。
(節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滿庭芳
蘇軾
蝸角①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②。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③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注】①蝸角:蝸牛角,比喻極微小的境地。《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②著甚幹忙:白忙什麼。③苔茵:如褥的草地。茵,墊褥。
15. 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詞人以議論發端,卻以蔑視的眼光看待世俗熱衷的名利,稱之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進而以“算來著甚幹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虛幻。
B. 此詞以敘事為主,夾以議論和抒情,詞人於醉中發洩,於景中釋懷。由諷世到憤世,從自嘆到自適,真實地展現了一個失敗者複雜的內心世界。
C. 過片“思量、能幾許”,承上“百年裡”說來,謂人生能幾而“憂愁風雨,一半相妨”。“風雨”自指人生中的風風雨雨,所“妨”者是人生樂事。
D. 此詞“滿心而發,肆口而成”,肆意不羈,用語率真自然。“算來著甚幹忙”“盡放我、些子疏狂”帶有口語化的痕跡,看似毫不經意,然又頗具匠心。
16. 學者吳慧娟認為此詞“生動地刻畫了詞人憤世嫉俗和飄逸曠達的兩個性格層次”,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
【答案】15. B 16. (1)①上片運用《莊子》典故,對熱衷名利的行為作出嘲諷,揭示追名逐利的虛幻。
②“且趁閒身未老”至“三萬六千場”意圖在醉中不問世事,以全身遠禍,抒發出以沉醉替換痛苦的悲憤。可看出憤世嫉俗的詞人形象。
③“憂愁風雨,一半相妨”是自己宦海浮沉,輾轉流遷的人生自敘,“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是因“憂愁風雨”而徹悟之語,憤激地表達了詞人對於憂患人生的失望和悵惘。
(2)下片“幸”字筆鋒一轉,即景抒懷。清風皓月、無際的苔茵和高張的雲幕,清朗闊大的美景使詞人忘懷世俗煩惱,與造化同樂。“江南好”一句中作者的情緒變得豁達開朗,充滿了飄逸曠達、超凡脫俗的閒適至樂之情。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B.“此詞以敘事為主,夾以議論和抒情”錯誤。從詞中來看,應該以議論為主,夾以抒情。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上闋“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功名利祿本是構成世俗觀念的核心,而經歷了人世浮沉的蘇軾卻以蔑視的眼光,稱之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進而以"算來著甚幹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虛幻,這不僅是對世俗觀念的奚落,也是對蠅營狗苟塵俗人生的否定;
“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詞人意圖在醉中不問世事,以全身遠禍;一“渾”字抒發了以沉醉替換痛苦的悲憤,一個憤世嫉俗而以無言抗爭的詞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闋“思量、能幾許”,承上“百年裡”說來,謂人生能幾;而“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輾轉流遷,命運多舛,飽經憂患。這幾句是作者的人生自敘,隱含著身受慘禍、壯志難酬的沉痛。“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是因“憂愁風雨”而徹悟之語。此句憤激地表達了詞人對於憂患人生的失望和悵惘,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下面筆鋒一轉,以“幸對”引領,使無際的綠茵、高張的雲幕,與浩大無窮的宇宙合而為一,求得了內心的寧靜,並得到了解脫。結尾“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一句,情緒豁達開朗,充滿了飄逸曠達、超凡脫俗的閒適至樂之情,表明作者終於擺脫了世俗功名的苦海,獲得了精神的超脫與解放,情緒變得豁達開朗。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論語》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記載孔子對文質關係的闡述,孔子認為君子應當文質兼具。
(2)《春江花月夜》中運用“魚雁傳書”的典故,暗示遊子思婦分別兩地,相思而無法互通消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含作者無法將失意向千里之外長眠地下的妻子訴說,以及亡妻無法向千里之外的作者訴說兩層含義。
【答案】 ①. 質勝文則野 ②. 文勝質則史 ③. 鴻雁長飛光不度 ④. 魚龍潛躍水成文 ⑤. 千里孤墳 ⑥. 無處話淒涼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的字有:鴻,雁,潛,悽。
三、語言文字運用 (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 (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毫無疑問,先秦諸子中,莊子最有魅力。當莊周先生對 的暴發戶們——他當著梁惠王的面直指為“昏君亂相”——投以輕蔑的一哂,並把他的超人智慧轉向對人的生存狀態的研究時,他就魅力無窮了。
他給我們指出了人生中的無數尷尬,“無逃乎天地之間”的窘迫以及我們心智上的種種迷障,我們在他的嘲弄面前 卻又處處豁然。他知道我們的怨怒以及求和而不能的委屈,他的魅力真正的動人肺腑。
我總覺得,雖然《論語》中有孔子的形象,《孟子》中有孟軻的形象,但都不及《莊子》中莊子的形象來得有魅力。莊子是表情古怪的,因為我無法想象他的形象。孔子似乎是一貫嚴正而間或幽默的;孟子是氣勢洶洶、 的;韓非子是 、冷峻孤單的。但莊子呢?他的表情太豐富了,一會兒是尖銳無比的人生解剖師;一會兒又是沉湎往事的詩人;一會兒是濮水上的泛舟者、閒釣者;一會兒又是土屋前閒坐無聊的窮漢。有時他去遠遊;有時他又安坐家中洋洋灑灑地記錄著他的思想。我們確實無法界定他的形象,他太豐富,太浪漫,太抒情,太不拘一格,或者說,有時他太出格。
同時他又行蹤不定。我們可以對孔子的行蹤瞭如指掌,孟子、韓子也一樣,我們知道他們在哪裡求學,然後又在哪裡求用,我們知道去什麼地方找他們或等他們。但對莊子,我們只有張皇四顧,不知道他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從江湖上傳來他雲遮霧障的消息,且他是一個充滿去意的人,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像老子一樣一去渺然呢?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部恰當的一項是( )
A. 紅極一時 面紅耳赤 咄咄逼人 壯志未酬
B. 紅極一時 勃然變色 盛氣凌人 懷才不遇
C. 炙手可熱 面紅耳赤 咄咄逼人 懷才不遇
D. 炙手可熱 勃然變色 盛氣凌人 壯志未酬
19. 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從江湖上傳來的他的消息總是雲遮霧障,且他是一個充滿去意的人,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像老子一樣一去渺然呢?
B. 從江湖上傳來他雲遮霧障的消息,且他是一個充滿去意的人,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像老子一樣一去渺然呢?
C. 從江湖上傳來的他的消息總是雲遮霧障,但他是一個充滿去意的人,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像老子一樣一去渺然呢?
D. 從江湖上傳來他雲遮霧障的消息,但他是一個充滿去意的人,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像老子一樣一去渺然呢?
20.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設問和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案】18. C 19. A
20. ①設問修辭:一問一答,起強調作用,從多個角度呈現莊子的形象。②排比修辭:四個“一會兒”起頭的短句,句式整齊,節奏感強,說明莊子同時具備人生解剖師、詩人、泛舟者、垂釣者和窮漢的特點。③表現出莊子形象的立體、豐富和難以界定。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紅極一時”,指在一段時間內受人追捧。“炙手可熱” ,比喻權勢很大,氣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本處是說莊子面對那些暴發戶們,而通過後文所舉的“他當著梁惠王的面直指為‘昏君亂相’”可知,這裡的暴發戶是指政治上的“暴發戶”,說明這些人權勢很大,所以選用“炙手可熱”。
“面紅耳赤”,是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發紅。“勃然變色”,突然生氣,變了臉色。本處是說我們面對專恣的嘲弄而感到羞愧,所以選用“面紅耳赤”。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展迅速,給人壓力。“盛氣凌人”,傲慢的氣勢逼人。本處是在說孟子,說到孟子氣勢洶洶,讓人感到很有壓迫感,所以選用“咄咄逼人”。
“壯志未酬”,舊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沒有實現就衰老了。也指抱負沒有實現就去世了。“懷才不遇”,有才能而不受重用。指人不得志,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本處強調韓非子空有一腔才華,所以選用“懷才不遇”。
故選C。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並修改病句的能力。
“從江湖上傳來他雲遮霧障的消息”的重點在“消息”,語段是強調莊子“不知道他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的神秘,所以應改為“從江湖上傳來的他的消息總是雲遮霧障”,重點落在“有關莊子的消息的‘雲遮霧障’”。
故選A。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修辭手法及其效果能力。
“莊子呢?”這裡買運用問句,後文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一問一答,所以採用的是設問的修辭。設問本身的作用就是引起注意,強調內容,引人思考。這裡以設問的形式吸引讀者瞭解答案,同時在回答中從多個角度呈現了莊子的形象。
在回答的過程中,採用了四個“一會兒是……一會兒又是……一會是……一會兒又是……”的句式,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加強了語勢和句子的節奏感的同時,又從不同的角度呈現了莊子的形象,說明莊子同時具備人生解剖師、詩人、泛舟者、垂釣者和窮漢的特點。表現出莊子形象的立體、豐富和難以界定。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最近,不少年輕人在網上講述自己離開城市、返鄉入鄉的故事。農業農村部近期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100萬人。
有的人在鄉村尋找退路,或是把這裡當作療愈身心的港灣,在緩慢的生活節奏中收穫放鬆和平和;或是把這裡當作親近自然的學校,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踏實和滿足。 ① ,把這裡當作幹事創業的舞臺,搞種養殖、拍短視頻、開展直播帶貨,在廣袤的土地收穫寶貴的青春體驗。年輕人在鄉村不僅能實現個人的追求,還能帶動村民們就業致富。
② ?這離不開厚植於中華傳統文化根脈之中,對田園鄉村生活的讚美和嚮往。田園牧歌的浪漫,“蓴鱸之思”的呼喚,恬靜美好的鄉村生活自有一種穿越古今的強烈吸引力。
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返鄉入鄉,折射出這些年發生的山鄉鉅變。曾經世世代代靠手扒岩石出行的深山村寨,如今修通了盤山路,架起了鐵索橋,“行路難”問題得到解決;曾經“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瘠之地, ③ ,村民的錢袋子靠特色產業助力越來越鼓;曾經炸山採石粉塵漫天的村莊,如今從“賣石頭”轉為“賣風景”,重現秀麗的山川……鄉村的改善越來越多,讓一些曾經極力跳出農村的人看到了希望,又主動回到家鄉。
21. 下列句子中的省略號和文中劃橫線處的省略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我想請求您……給些錢,要是您答應的話。不多……只要十個盧布就行。”她突然說。
B. 讓我們銘記這些平凡而偉大的名字:李文亮、柳帆、彭銀華……他們以生命踐行使命,用大愛護佑蒼生。
C. 同學們齊聲朗誦起來:“……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D. 他望著父親的背影在細雨濛濛中逐漸遠去……
22.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答案】21. B 22. ①有的人在鄉村發現出路;
②今天的年輕人為什麼樂於返鄉入鄉;
③如今因地制宜找到特色產業。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
語段中的省略句表示列舉未盡。
A.表示語言的斷續。
B.表示列舉未盡。
C.表示引用的省略。
D.表示意猶未盡。
故選B。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語境前後為並列關係,結合前文“有的人在鄉村尋找退路”的內容和句式,再結合下文在鄉村幹事業,此處可填“有的人在鄉村發現出路”之類的話。
②結合上文“年輕人在鄉村不僅能實現個人的追求,還能帶動村民們就業致富”和下文“這離不開厚植於中華傳統文化根脈之中……”的內容可知,此處是探究年輕人返鄉創業的原因,再結合問號的提示,應填“今天的年輕人為什麼樂於返鄉入鄉”之類的話。
③結合上文“曾經‘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瘠之地”的內容及下文“曾經炸山採石粉塵漫天的村莊,如今從‘賣石頭’轉為‘賣風景’”的提示可知,此處是對比,“特色產業”說如今鄉村產業的做法,應填“如今因地制宜找到特色產業”之類的話。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儒家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在於“格物致知”。有人把“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還有人解釋為“格除物慾,獲得智慧”。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你有怎樣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答案】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本題為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中給出了對“格物致知”的兩種不同解釋,這兩種說法都言之有理,都可以作為考生提煉論點的指引。
新時代的青年學生要迎接成長、要砥礪前行,首先要具備廣博的知識。而認真觀察、謹慎思考、客觀分析、縝密推究是獲得知識的不二法門。只有以求知若渴的學習態度、精誠嚴謹的學習方法、追求不止的學習精神來面對學業、面對世界,才能真正收穫真知並化為己用;擁有真知,才能以此指導前行的方向,助力事業的成功,實現個人的發展。而作為青年學生,也應懂得“格除物慾”所包含的精神內涵:堅持理想信念、不被浮華的物質生活矇蔽雙眼、不片面追求物質享受、不將“利”當作為人做事的唯一標準……青年學生應擁有超越的眼光和高遠的格局,應將個人業績、精神世界、人格標準當作丈量自我的標尺。只有放下物慾,才能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只有把持自我,才能收穫人生的智慧。
考生可以從材料給出的兩種解釋中任選一種進行寫作,也可以對“格物致知”有其他合理的思考。如選擇“格除物慾”這種解釋作為論點,可以先肯定物慾存在的合理性,再進一步指出物慾一旦失控將對青年學生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接下來更深一層地剖析物慾是如何具體地限制學生的眼界、阻礙學生的長期發展,並聯系實際,援引論據,論述青年學生應怎樣格除物慾,獲得智慧;最後收束觀點,總結全文。
立意:
1.專注學業,不懈奮鬥。
2.心無旁騖,摒除雜念。
3.放下物慾,淡泊功利。
4.追求真知,嚴謹治學
2
第頁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中杭州地區(含周邊)重點中學
高二年級語文學科試題
考生須知:
1.本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准考證號並填塗相應數字;
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捲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後,只需上交答題卷。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 (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詩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在諸如“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及“詩言志”“思無邪”等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動下,詩歌的影響遍及從國家社稷、社會風尚到日常禮儀、個人修為的不同層面。
進入現代以後,中國詩歌在主題向度、語言形態和構造體式等方面均出現很大變化,詩教的社會文化語境及施行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特別是對於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詩教,教育觀念的革新與遷移深刻影響了其理論內涵和實踐指向。近代以來由王國維、蔡元培、梁啟超等人開創,由魯迅、宗白華、朱光潛等人豐富完善的美育,通過引入康德、席勒等西方理論家的美學思想,確立了以情感為核心、倡導“審美無功利”、以“立人”為旨歸的理論構架。這些美育觀念從多方面推動了中國詩教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促使詩教直面現代乃至當代的處境。
依照朱光潛的“詩教就是美育”這一說法,詩教顯然是現代藝術、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林語堂所說“中國的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雖然他所講的“中國的詩”是指古典詩歌,並且中國詩歌經過現代性的洗禮之後,其樣態及其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已經發生鉅變,僅有百年曆史的現代詩歌被認為失去了古典詩歌的輝煌和魅力,但是詩歌本身仍然具有相當的感召力,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此,處於現代境遇中的詩教,或者說在現代美育觀念影響下的詩教,實際上包含兩個問題向度:一是傳統詩教的適應性,即傳統詩教通過調整、轉換,尋求合乎現代人生存狀態、審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徑;一是根據現代詩歌的特性,找到詩歌與社會文化的連接點,探索詩教的現代意義和方式。
現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為最終目標,這與現代詩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傳統詩教非常重視通過詩歌養成完美人格。在中國古代,詩歌之於“修身”絕非一般意義的怡情養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絕佳途徑。不過,古今詩教對“完人”有著很不一樣的期許和取向,現代詩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詩教那樣,僅僅視以“仁”為內核、具有德性的君子為“完人”,而是對之傾注更豐厚內涵、更富於現時代特徵,以回應急劇變化的歷史語境。至少應該在馬克思預期的“人的解放”的意義上理解現代社會的“完人”,即一種具有“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人格形象。依此目標,現代詩教對人的誨示就不限於心智上,而更在於一種將其置於“社會關係”之中所產生的創造力。
在社會文化日漸多元化的當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靜態地領悟誕生於上世紀初的現代美育所關涉的美、審美、美感等命題,它的某些觀念對詩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啟示價值。未來詩教關於詩歌的界說中,詩歌之美不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不只提供賞鑑、實現“淨化”,更具有海德格爾所說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僅能夠彌合“人心”,而且將重塑人在技術時代的命運和位置。
(摘編自張桃洲《現代美育,詩教何為》)
材料二:
今年北京市高考語文“微寫作”,要求考生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快遞小哥寫首詩,引起社會各界關注。高考作文向來是“體裁不限,詩歌除外”,而這一舉動讓人們再次審視詩歌和詩教的意義、價值。詩教事關國民人文素養和創造力培養。近年來,國家逐步重視詩歌教育。2019年秋季學期起,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專門就詩歌寫作提出了要求。此外,全部教材共選用67篇古代詩文,佔全部課文數的49.3%,詩詞比例大幅提升。
不同於傳統社會,當代詩教是在互聯網以及媒體融合背景下展開的,可以說趕上了融媒體時代。在一項針對中小學生古詩詞傳播情況的調研中顯示,有64.6%的學生以網絡媒體作為日常接觸詩詞的主要途徑。互聯網發展催生了數字生活空間的形成,在這個由信息構成的數字世界裡,每個參與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他們主動參與信息的生產、傳播、接受、加工等全部環節。傳播方式的改變,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詩教變革。在“得到App” “喜馬拉雅App”等新媒體平臺上,“康震品讀古詩詞” “為你讀詩”等詩教節目都有較高的播放量。
新媒體為詩教提供了廣闊平臺,但現有內容仍難以滿足數以億計詩歌愛好者多層次、多方面的學習需求。同時,傳統課堂也存在諸多問題,亟待改變。
(摘自宋湘綺《融媒體時代的詩教需要注重“用戶”思維》)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詩教理論內涵和實踐指向,受到了教育觀念革新和遷移的深刻影響。
B.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詩教需要不斷地調整和轉換,以便尋求更合乎現代人多種需求的路徑。
C. 現代詩教不能視以“仁”為內核、具有德性的君子為“完人”,而應賦予“完人”新的內涵。
D. 如果孤立地領悟上世紀初的現代美育,那麼它的某些觀念對詩教的拓展可能就不具有價值。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由於康德、席勒等人美學思想的重要影響,中國詩教實現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
B. 現代詩歌被認為失去了古典詩歌的輝煌和魅力,因而詩教應以古典詩歌為主要內容。
C. 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古詩文佔比49.3%,詩詞比例大幅上升,足見國家對詩詞教育的重視。
D. 在融媒體時代,中國有六成多的中小學生以網絡媒體作為日常接觸詩詞的主要途徑。
3. 下列選項,不符合材料一第二段“這些美育觀念”一項是( )
A. “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
B. “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審美的方式,它涵蓋所有的理念。”
C. “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
D. “理想的教育是讓天性中所有的潛蓄力量都得儘量發揮,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調和發展,以造成一個全人。”
4. 結合材料簡要概括詩教在當下的作用。
5. 結合材料和自己的學習經驗,給當前的詩歌教育提供一些建議。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布萊克·沃茲沃斯
(英)奈保爾
每天都有三個乞丐準時到米格爾街好心的住戶門前乞討。
十點鐘,一個印度人。十二點,一個叼著菸斗的老太婆。下午兩點,一個瞎子。有時候,我們也施捨流浪漢。一天有個男人來這兒,說他餓壞了,我們讓他飽餐一頓。
一天下午大概四點鐘的時候,來了一個非常古怪的流浪漢。他叫住我:“小弟弟,我可以進你們家院子裡來麼?” 他身形瘦小,衣著整潔,戴一頂帽子,穿一件白襯衫一條黑褲子。
我問:“你想幹嘛?”
他說:“我想看看你們家的蜜蜂。”
我跑上臺階,喊道:“媽,有個人在院子裡,他說想看看蜜蜂。”
我媽走出來,上下打量他,不友好地問:“你要幹嘛?”
那人說:“我想看看你們家的蜜蜂。”
他英語純正的聽起來不自然。我看媽有些不放心。
她對我說:“你待這兒,看著他點。”
那人說:“謝謝您,夫人。”
他吐字緩慢清晰,好像說出的每個字都要花掉他的錢一樣。
我們一塊看蜜蜂。他和我,蹲在棕櫚樹下,大概有一個小時的光景。
那人說:“我喜歡看蜜蜂,你喜歡看蜜蜂嗎?你看過螞蟻嗎?還有蠍子、蜈蚣什麼的,你都看過麼?”我搖搖頭。
我說:“你是幹什麼工作的,先生?”
他站起身來說:“我是詩人。”
“你叫什麼名字,先生?”
“布萊克·沃茲沃斯,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就是看到一朵像牽牛花一樣的小花,我都想哭出來。”
我問:“為什麼哭?”
“等你長大就會明白啦。要知道,你也是個詩人。你成了詩人以後,任何一件事都會讓你哭出來的。”
我說:“你真認為我是個詩人?”
“你像我一樣有才華。”他說。
後來,沃茲沃斯走了。我希望還能再見到他。
大約一個星期後的一天下午,放學路上,我又看見他了。他說:“我院裡有棵挺好的芒果樹,是西班牙港最好的一棵。現在芒果都熟透了,紅彤彤的,果汁又多又甜。我就為這事在這兒等你,一來告訴你,二來請你去吃芒果。”
他住在阿爾貝託街上一間小屋裡。院子裡綠蔭蔭,還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樹、一株可可和一株李子,這地方看上去很荒僻,好像根本不在城裡。
他說得不錯,芒果汁多味美,我一連吃了六個。
回到家裡,媽媽問我:“你竄到哪裡去啦?到處瘋玩?去,給我把鞭子拿過來!”
她打得真夠狠,我從家裡逃出來,來到沃茲沃斯家。
沃茲沃斯說:“別哭啦,我們一起去散散步!”
我不哭了,我們散著步,走過聖克萊爾大街,來到大草坪,沿著跑道漫步。
沃茲沃斯說:“我們到草坪上躺會,看看天空,我想讓你猜猜那些星星離我們這裡有多遠。”
我按他說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忘記了一切,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如此驕傲愉快。
忽然,一道光打在我們臉上,一個警察出現在面前。我們趕緊站起來。
“你們在這幹嘛?”警察問。
沃茲沃斯說:“都四十年了,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從此,我們成了好朋友。
他對我說:“關於我,還有芒果樹、可可和李子樹的事,你不要告訴別人,一定要保守秘密。”
我很喜歡他的小屋。有一天我問他:“沃茲沃斯先生,你為什麼在院子裡留這麼多野樹?”
他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個男孩遇見一個女孩,他們深深相愛,後來就結婚了。他倆都是詩人,少年喜歡文學,姑娘喜歡花草樹木。有一天,女詩人對那位少年詩人說:‘咱們家裡又要增加一個詩人啦!’但是,那個小詩人並沒有出生,因為姑娘死了,它也隨她而去。少年非常難過,決定從此再也不去動姑娘花園裡的一草一木。就這樣,花園留下來了,花草、樹木沒人管,越長越高。”
我看著沃茲沃斯,當他講這個動人故事時,他顯得更加蒼老。
有一天他對我說:“我準備告訴你一個重要的秘密。記著,只有你我知道。我正在寫一首詩。”
“到現在,我已經寫了五年啦。每個月寫一行,這樣二十二年以後,我就會寫出一首震撼全人類的詩。”我充滿驚歎之情。
我覺得他一天天老下去。
一天,我到他的小房子去看他,發現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那麼虛弱蒼老,我真想哭。
他說:“詩寫得不太順利。”
他沒有看我,而是透過窗戶看著那株可可樹,喃喃地說:“二十歲的時候,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勁。”突然,我敏銳地感覺到了,死神已經爬上了那張憔悴的臉。
他看著我,看著我滿含眼淚,掙扎著坐起來。
他把我摟到他那瘦削的胸前,說:“你想聽我再給你講個有趣的故事麼?”
可是我什麼也說不出來。
他說:“我給你講完這個故事,你要答應我馬上回家,再也不要來看我了,好麼?”
我點點頭。
他說:“很好,現在聽我講,以前我給你講過一個關於少年詩人和女詩人的故事,你還記得嗎?那不是真事,是我編出來的。還有那些什麼作詩和世界上最偉大的詩,都是假的。你說這是不是你聽過最好笑的事情?”
他的聲音中斷了。
我離開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一場。像詩人一樣,看到什麼都想哭。
一年以後,我又來到阿爾貝託街,可是再也看不到那棟小房子了。一幢兩層樓房代替了它。芒果樹、可可樹還有李子樹也被人砍伐了,留下一片水泥磚地。
一切都好像表明,沃茲沃斯從來沒有到過這個世界。
(改編自奈保爾《米格爾大街》)
【注】 《米格爾大街》是關於英屬殖民地特立尼達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爾街上普通居民的故事。
6.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沃茲沃斯“穿戴整齊,頭戴禮帽,身著白襯衣黑褲子”,衣著折射個性,即使乞討他依然保持著紳士的尊嚴。
B. 沃茲沃斯的到來,引發了小男孩和他母親不同的反應,“我”好奇而樂於信任,母親則現實且充滿警惕。
C. “這地方看上去很荒僻,好像根本不在城裡”,印證了沃茲沃斯潦倒,暗含了“我”對沃茲沃斯的同情。
D. 當警察問草坪上躺著的倆人“你們在這幹嘛?”時,沃茲沃斯答非所問,這是他對世俗規則秩序的反抗。
7. 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開頭用了鋪墊的手法,以各種不同的人上門乞討,引出主角這個很不一樣的人。
B. 母親與警察構成了小說的背景,是他們構成了小說內部冰冷的文化氛圍。
C. 小說採用單一的兒童視角,使得對主要人物的正面描寫很少,較快地推進了敘述進程。
D. 本文是一個人物傳記,採用點面結合的結構,用一件件小事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8. 沃茲沃斯自認為是一個詩人,正在寫一首最偉大的詩,但作者講述了他和“我”之間的很多小事,並沒有具體呈現沃茲沃斯的詩作。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這樣處理的好處。
9. 小說結尾,沃茲沃斯說少年詩人和女詩人的故事是編出來的。有人評論這個故事無論真假,都增加了小說的悲劇性。請結合文本,從真假兩個角度談談你的理解。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

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闢,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身舉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紲②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鬥雞故得罪魯昭公,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於齊,齊處昭公乾侯。其後頃之,魯亂。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景公說,將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③之間待之。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魯。
(節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國人。後來虞為晉國所滅,百里奚被虜。晉君欲以百里奚為出嫁秦國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獲。秦穆公聞其賢,以五張黑羊皮(羖)將其換入秦國,授以國政,人稱“五羖大夫”。②累紲:古代用來拘繫犯人的黑繩,後比喻監獄。③季孟:指春秋時魯國的季孫氏和孟孫氏。季孫氏為上卿,最顯貴;孟孫氏為下卿,沒有實際職事。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B.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C.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D.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魯昭公之二十年”屬於王公年次紀年,是春秋戰國時期常用的紀年方法。其中“昭”是國君的諡號。
B. “君君”前一個“君”是名詞,後一個“君”為動詞,意為國君要有國君樣子,後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結構與之相同。
C. “滑稽”言其辭令無窮,變化多端,能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現代漢語中多指現人之言語、動作或者事態讓人發笑。
D. “細民”出自《晏子春秋·諫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類似的稱呼還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齊景公在魯國向孔子請教秦穆公稱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啟發景公,景公聽後對和諧的君臣關係也很嚮往。
B. 季平子和邱昭伯因為鬥雞賭輸贏的事情冒犯了魯昭公,魯昭公率軍攻打季平子,最終昭公大敗逃至齊國,齊國把昭公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
C. 景公原本心悅孔子的主張,欲以尼溪田封賞孔子,但是在聽取晏嬰的進言之後,不問其禮,只給了他季孟之間的待遇。
D. 景公說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這只是一種說辭,目的是想委婉地打發孔子。孔子於是離開齊國,返回魯國。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
14. 根據文章內容簡要概括晏嬰反對孔子在齊國推行“禮樂”的理由。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滿庭芳
蘇軾
蝸角①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②。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③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注】①蝸角:蝸牛角,比喻極微小的境地。《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②著甚幹忙:白忙什麼。③苔茵:如褥的草地。茵,墊褥。
15. 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詞人以議論發端,卻以蔑視的眼光看待世俗熱衷的名利,稱之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進而以“算來著甚幹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虛幻。
B. 此詞以敘事為主,夾以議論和抒情,詞人於醉中發洩,於景中釋懷。由諷世到憤世,從自嘆到自適,真實地展現了一個失敗者複雜的內心世界。
C. 過片“思量、能幾許”,承上“百年裡”說來,謂人生能幾而“憂愁風雨,一半相妨”。“風雨”自指人生中的風風雨雨,所“妨”者是人生樂事。
D. 此詞“滿心而發,肆口而成”,肆意不羈,用語率真自然。“算來著甚幹忙”“盡放我、些子疏狂”帶有口語化的痕跡,看似毫不經意,然又頗具匠心。
16. 學者吳慧娟認為此詞“生動地刻畫了詞人憤世嫉俗和飄逸曠達的兩個性格層次”,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記載孔子對文質關係的闡述,孔子認為君子應當文質兼具。
(2)《春江花月夜》中運用“魚雁傳書”的典故,暗示遊子思婦分別兩地,相思而無法互通消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含作者無法將失意向千里之外長眠地下的妻子訴說,以及亡妻無法向千里之外的作者訴說兩層含義。
三、語言文字運用 (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 (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毫無疑問,先秦諸子中,莊子最有魅力。當莊周先生對 的暴發戶們——他當著梁惠王的面直指為“昏君亂相”——投以輕蔑的一哂,並把他的超人智慧轉向對人的生存狀態的研究時,他就魅力無窮了。
他給我們指出了人生中的無數尷尬,“無逃乎天地之間”的窘迫以及我們心智上的種種迷障,我們在他的嘲弄面前 卻又處處豁然。他知道我們的怨怒以及求和而不能的委屈,他的魅力真正的動人肺腑。
我總覺得,雖然《論語》中有孔子的形象,《孟子》中有孟軻的形象,但都不及《莊子》中莊子的形象來得有魅力。莊子是表情古怪的,因為我無法想象他的形象。孔子似乎是一貫嚴正而間或幽默的;孟子是氣勢洶洶、 的;韓非子是 、冷峻孤單的。但莊子呢?他的表情太豐富了,一會兒是尖銳無比的人生解剖師;一會兒又是沉湎往事的詩人;一會兒是濮水上的泛舟者、閒釣者;一會兒又是土屋前閒坐無聊的窮漢。有時他去遠遊;有時他又安坐家中洋洋灑灑地記錄著他的思想。我們確實無法界定他的形象,他太豐富,太浪漫,太抒情,太不拘一格,或者說,有時他太出格。
同時他又行蹤不定。我們可以對孔子的行蹤瞭如指掌,孟子、韓子也一樣,我們知道他們在哪裡求學,然後又在哪裡求用,我們知道去什麼地方找他們或等他們。但對莊子,我們只有張皇四顧,不知道他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從江湖上傳來他雲遮霧障的消息,且他是一個充滿去意的人,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像老子一樣一去渺然呢?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部恰當的一項是( )
A. 紅極一時 面紅耳赤 咄咄逼人 壯志未酬
B. 紅極一時 勃然變色 盛氣凌人 懷才不遇
C. 炙手可熱 面紅耳赤 咄咄逼人 懷才不遇
D. 炙手可熱 勃然變色 盛氣凌人 壯志未酬
19. 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從江湖上傳來的他的消息總是雲遮霧障,且他是一個充滿去意的人,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像老子一樣一去渺然呢?
B. 從江湖上傳來他雲遮霧障的消息,且他是一個充滿去意的人,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像老子一樣一去渺然呢?
C. 從江湖上傳來的他的消息總是雲遮霧障,但他是一個充滿去意的人,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像老子一樣一去渺然呢?
D. 從江湖上傳來他雲遮霧障的消息,但他是一個充滿去意的人,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像老子一樣一去渺然呢?
20.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設問和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最近,不少年輕人在網上講述自己離開城市、返鄉入鄉的故事。農業農村部近期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100萬人。
有的人在鄉村尋找退路,或是把這裡當作療愈身心的港灣,在緩慢的生活節奏中收穫放鬆和平和;或是把這裡當作親近自然的學校,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踏實和滿足。 ① ,把這裡當作幹事創業的舞臺,搞種養殖、拍短視頻、開展直播帶貨,在廣袤的土地收穫寶貴的青春體驗。年輕人在鄉村不僅能實現個人的追求,還能帶動村民們就業致富。
② ?這離不開厚植於中華傳統文化根脈之中,對田園鄉村生活的讚美和嚮往。田園牧歌的浪漫,“蓴鱸之思”的呼喚,恬靜美好的鄉村生活自有一種穿越古今的強烈吸引力。
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返鄉入鄉,折射出這些年發生的山鄉鉅變。曾經世世代代靠手扒岩石出行的深山村寨,如今修通了盤山路,架起了鐵索橋,“行路難”問題得到解決;曾經“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瘠之地, ③ ,村民的錢袋子靠特色產業助力越來越鼓;曾經炸山採石粉塵漫天的村莊,如今從“賣石頭”轉為“賣風景”,重現秀麗的山川……鄉村的改善越來越多,讓一些曾經極力跳出農村的人看到了希望,又主動回到家鄉。
21. 下列句子中的省略號和文中劃橫線處的省略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我想請求您……給些錢,要是您答應的話。不多……只要十個盧布就行。”她突然說。
B. 讓我們銘記這些平凡而偉大的名字:李文亮、柳帆、彭銀華……他們以生命踐行使命,用大愛護佑蒼生。
C. 同學們齊聲朗誦起來:“……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D. 他望著父親的背影在細雨濛濛中逐漸遠去……
22.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儒家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在於“格物致知”。有人把“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還有人解釋為“格除物慾,獲得智慧”。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你有怎樣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版权声明:浙江杭州重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上期中語文試題(含解析)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57a450c39236ebf878f82ca922d677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