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戰爭:衝突的起因

在1783年贏得獨立後,美國很快發現自己是一個沒有英國國旗保護的小國。

隨著皇家海軍的安全保障被取消,美國航運很快開始成為來自革命法國巴巴里海盜的私掠船的犧牲品。在與法國未宣戰的準戰爭(1798-1800 年)第一次巴巴里戰爭(1801-1805 年)期間遇到了這些威脅。

儘管在這些小衝突中取得了成功,但美國商船繼續受到英國人法國人的騷擾。捲入生死搏鬥。在歐洲,兩國積極尋求阻止美國人與敵人進行貿易。此外,由於英國依靠皇家海軍取得軍事上的成功,因此採取了壓榨政策以滿足其不斷增長的人力需求。

這看到英國軍艦在海上阻止美國商船,並將美國水手從他們的船上帶走,以便在艦隊中服役。儘管對英國和法國的行為感到憤怒,美國卻缺乏制止這些違法行為的軍事力量。

皇家海軍和印象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海軍,皇家海軍通過封鎖法國港口並在廣闊的大英帝國維持軍事存在,積極在歐洲開展活動。這見證了艦隊規模增長到超過 170 艘戰列艦,需要超過 140,000 人

雖然志願者入伍在和平時期通常可以滿足該服務的人力需求,但在衝突時期擴大艦隊需要採用其他方法來為其船隻配備足夠的人員。

為了提供足夠的水手,皇家海軍被允許遵循印象政策,允許它招募任何身體健全的男性英國臣民立即服役。通常船長會派出“新聞團伙”從英國港口的酒吧和妓院或從英國商船招募。

印象的長臂也伸到了中立商船的甲板上,包括美國的商船。英國軍艦經常停止中立航運以檢查船員名單並遣散英國水手服兵役。

儘管法律要求印象深刻的新兵必須是英國公民,但這種身份被寬泛地解釋了。許多美國水手出生在英國,併成為入籍美國公民。儘管擁有公民證書,但這種入籍身份往往不被英國人承認,許多美國水手在“曾經是英國人,永遠是英國人”的簡單標準下被扣押。

1803 年至 1812 年間,大約 5,000-9,000 名美國水手被迫加入皇家海軍,其中多達四分之三是合法的美國公民。

加劇緊張局勢的是皇家海軍在美國港口外派遣船隻的做法,命令他們在船隻上搜查違禁品和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這些搜查經常發生在美國領海內。

切薩皮克-豹事件

三年後,印象問題導致兩國之間發生嚴重事件。

1807 年春天,幾名水手在皇家海軍梅蘭普斯號(36 門大炮)停靠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時逃離​。三名逃兵隨後登上護衛艦切薩皮克號 ( USS Chesapeake ) (38),當時該艦正準備在地中海巡邏。

得知此事後,英國駐諾福克領事要求斯蒂芬迪凱特船長,指揮戈斯波特的海軍造船廠,返回人員。這被拒絕了,因為麥迪遜認為這三個人是美國人。隨後的宣誓書後來證實了這一點,這些人聲稱他們印象深刻。

當有傳言說其他英國逃兵是切薩皮克船員的一部分時,緊張局勢加劇了。得知此事後,指揮北美站的海軍中將喬治·C·伯克利 (George C. Berkeley) 指示任何遇到切薩皮克(Chesapeake) 的英國軍艦停止它,並搜尋來自英國軍艦貝爾立夫 (74)英國軍艦司戰女神柏洛娜(74)、英國軍艦勝利(74) 的逃兵,英國軍艦奇切斯特(70)英國軍艦 哈利法克斯(24)英國軍艦芝諾比亞(10).

1807 年6月21日英國軍艦-豹 (50)在清除弗吉尼亞海角後不久向切薩皮克歡呼。索爾茲伯裡漢弗萊斯船長派遣約翰米德中尉作為信使前往美國船隻,要求搜查這艘護衛艦以尋找逃兵。

這一要求被海軍准將詹姆斯·巴倫斷然拒絕,他命令該艦做好戰鬥準備。由於這艘船擁有綠色船員,甲板上堆滿了長途巡航所需的補給品,因此這一過程進展緩慢。

漢弗萊斯巴倫大喊大叫幾分鐘後,艦開了一槍警告,然後向這艘尚未準備就緒的美國艦艇進行了全面的側面射擊。

由於無法還擊,巴倫以3人死亡、18人受傷的方式出擊漢弗萊斯拒絕投降,派遣了一支登船隊,將這三名男子以及從哈利法克斯開小差的詹金拉特福德帶走。拉特福德被帶到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後來於8月31日被處以絞刑,而其他三人每人被判處 500 次鞭刑(後來被減刑)。

切薩皮克-豹事件之後,憤怒的美國公眾呼籲開戰,托馬斯傑斐遜總統呼籲捍衛國家的榮譽。相反,傑斐遜轉而尋求外交途徑,禁止英國軍艦進入美國水域,確保三名海員獲釋,並要求停止施加壓力。

雖然英國人確實為這起事件支付了賠償金,但壓價的做法依然有增無減。1811年5月16日美國總統號(58 歲)英國軍艦小腰帶 (20) 進行了有時被認為是對切薩皮克-豹事件的報復性攻擊。

事件發生在英國軍艦游擊隊員之間的相遇之後(38) 和 美國軍艦噴火戰鬥機 (3) 桑迪胡克 (Sandy Hook) 附近,給一名美國水手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弗吉尼亞海角附近遇到小貝爾特,海軍准將約翰羅傑斯相信英國船隻是格雷爾號,於是追了上去。

經過長時間的追擊,兩艘船在晚上10點15分左右交火。交戰後,雙方多次爭論對方先開火。

中立貿易問題

雖然印象問題引發了問題,但由於英國和法國在中立貿易方面的行為,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拿破崙有效地征服了歐洲,但缺乏入侵英國的海軍力量,他試圖在經濟上削弱這個島國。為此,他於1806年11月頒佈柏林法令,建立大陸體系這使得與英國的所有貿易,無論是中立的還是其他的,都是非法的。

作為回應,倫敦於1807年11月11日發佈了議會令,關閉了歐洲港口的貿易並禁止外國船隻進入,除非他們首先停靠英國港口並繳納關稅。

為了加強這一點,皇家海軍加強了對歐洲大陸的封鎖。拿破崙不甘示弱,一個月後以他的米蘭法令作出回應,規定任何遵守英國規則的船隻都將被視為英國財產並予以扣押。

結果,美國航運成為雙方的獵物。乘著切薩皮克-豹事件之後的憤怒浪潮,傑斐遜於12月25 日實施了1807年的禁運法該法案禁止美國船隻停靠海外港口,從而有效地結束了美國的對外貿易。

雖然激烈,但傑斐遜希望通過將美國船隻從海洋中移除,同時剝奪英國和法國的美國商品來結束對美國船隻的威脅。該法案未能實現他向歐洲超級大國施壓的目標,反而嚴重削弱了美國經濟。

1809年12月,它被禁止往來法案所取代,允許海外貿易,但不包括英國和法國。這仍然未能改變其政策。

1810年發佈了最終修訂版,取消了所有禁運,但聲明如果一個國家停止攻擊美國船隻,美國將開始對另一國實施禁運。

拿破崙接受了這一提議,向現任總統麥迪遜承諾,中立權利將得到尊重。儘管法國人食言並繼續扣押中立船隻,但該協議進一步激怒了英國人。

戰爭鷹派與西方擴張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的幾年裡,定居者向西穿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形成了新的定居點。隨著 1787 年西北地區的成立,越來越多的人搬到了現在的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迫使這些地區的美洲原住民搬遷。

早期對白人定居點的抵抗導致了衝突,1794年,一支美國軍隊在伐木之戰戰役中擊敗了西部邦聯。在接下來的十五年裡,州長威廉亨利哈里森等政府代理人談判各種條約和土地交易,將美洲原住民推向更西邊。

這些行動遭到包括肖尼族首領特庫姆塞在內的幾位美洲原住民領導人的反對。為了建立一個反對美國人的聯盟,他在加拿大接受了英國人的援助,並承諾在戰爭發生時結盟。

1811年11月7日 哈里森在蒂珀卡諾戰役中擊敗了特庫姆塞的兄弟坦斯克瓦塔瓦,試圖在它完全形成之前打破它。

在此期間,邊境定居點不斷面臨美洲原住民襲擊的威脅。許多人認為這些是由在加拿大的英國人鼓勵和提供的。美洲原住民的行動致力於推進英國在該地區的目標,該目標要求建立一箇中立的美洲原住民國家,作為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緩衝區。

結果,海上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對英國人的怨恨和厭惡,在西方熊熊燃燒,一群被稱為“戰爭鷹派”的新政客開始出現。

在民族主義精神上,他們希望與英國開戰以結束襲擊,恢復國家的榮譽,並可能將英國人驅逐出加拿大。

戰鷹隊的領軍人物亨利克萊來自肯塔基州,他在1810年當選為眾議院。已經兩個簡短的條款在參議院,他立即當選眾議院議長和位置變成一個力量。

在國會,克萊戰鷹議程得到了約翰·C·卡爾霍恩(南卡羅來納州)、理查德·門託·約翰遜(肯塔基州)、菲利克斯·格倫迪(田納西州)和喬治·特魯普(喬治亞州)等個人的支持。在克萊指導辯論的情況下,他確保國會走上戰爭之路。

太少太遲

1812年初,儘管美國缺乏軍事準備,但克萊和他的同夥利用壓迫、美洲原住民襲擊和扣押美國船隻等問題,呼籲開戰。儘管認為佔領加拿大將是一項簡單的任務,但仍努力擴充軍隊但沒有取得巨大成功。在倫敦,喬治三世國王的政府主要關注拿破崙入侵俄羅斯

儘管美軍力量薄弱,但英國人不希望在歐洲發生更大的衝突之外,還在北美打一場戰爭。結果,議會開始辯論廢除議會令和實現與美國的貿易關係正常化這最終導致他們於 6月16日被停職並於 6 月 23 日被撤職。

由於通訊緩慢,克萊沒有意識到倫敦的事態發展,因此在華盛頓引發了戰爭辯論。這是一個不情願的行動,整個國家都未能團結一致呼籲開戰。

在某些地方,人們甚至爭論應該與誰作戰:英國還是法國。6月1日,麥迪遜向國會提交了他的戰爭信息,重點是海上的不滿。

三天後,眾議院以 79 票對 49 票投票贊成開戰。參議院的辯論更為廣泛,努力限制衝突的範圍或推遲做出決定。這些都失敗了,6月17日參議院不情願地以 19 票對 13 票贊成開戰。國家歷史上最接近的戰爭投票,麥迪遜在第二天簽署了宣言。

75 年後,亨利·亞當斯 (Henry Adams) 總結這場辯論時寫道:“許多國家懷著純粹的快樂開戰,但也許美國是第一個將自己捲入他們所害怕的戰爭的國家,希望戰爭本身可能創造他們所缺乏的精神。”

版权声明:1812年戰爭:衝突的起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61e3437d4780b7b00e8e1a3474f9b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