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890”影音館(58)|這位在校大學生“沉迷”人工智能,奮戰兩載全球奪冠

【開欄語】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如今,廣大青年群體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書寫閃亮答卷。

自2021年11月27日起,由新華日報社、共青團江蘇省委聯合發起,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新華報業網等聯袂推出《強國“890”影音館》融媒體重磅主題報道。記者深入80後、90後、00後群體,聚焦一批優秀黨員、團員們拼搏與奮鬥故事;同時,也歡迎更多朋友通過上傳音視頻的方式參與互動,說說自己的心裡話。

讓我們一起,在這裡,見證青春中國……

視頻加載中...

【“強國‘890’”小檔案】

姓名:俞鵬飛

出生:1998年10月

職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軟件學院(以下簡稱“南航計算機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

2022年10月28日下午,第四屆全球校園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賽總決賽現場,來自南航計算機學院的2021級碩士研究生俞鵬飛所在的團隊,奪得了“知識驅動口語對話”賽題的冠軍。

去年,俞鵬飛的團隊也參加了這項比賽,以最後一名的成績殺入決賽的他們,最終沒能拿到滿意的名次。經歷了一年的臥薪嚐膽,不服輸的俞鵬飛再度走上賽場。這一次,他誓要用實力贏回屬於自己和團隊的榮耀。

誤打誤撞學了軟件工程專業

卻意外收穫了“無比動人的風景”

俞鵬飛與計算機結緣,還要追溯到2017年。彼時,正在讀高三的俞鵬飛一心想要報考心理學。但由於高考填報志願時的陰差陽錯,他誤打誤撞地進入了軟件工程專業。

大一大二兩年,俞鵬飛讀得非常迷茫。當時,他既不會敲代碼,也不知道自己學的東西能有什麼用,更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幹些什麼。

俞鵬飛說:“這條擺在眼前的路,或許並非自己當初最想走的那一條。但如果認認真真踏實地走下去,也能看到很多無比動人的風景。”終於,大三那年,俞鵬飛迎來了學業上的重要轉機。他通過一位學長的引薦,加入了一個軟件開發的項目。

“這個項目是由一位資深老師帶隊,團隊大概有六七個人,做的是一款網上合同簽約的系統。”俞鵬飛回憶道,從那時起,他開始嘗試著用編程語言開發軟件。

“線上籤合同最重要的是防止條款被篡改,這個系統運用了一些比較高端的加密算法,一旦有人私自變更合同條款,系統就會報錯,無法進行到下一步,從而極大保障了線上簽約的安全性。”俞鵬飛說,看到自己寫下的代碼,一點點轉化為軟件的一部分,自己對軟件工程專業的興趣被一種強烈的成就感點燃了。

合同簽約系統這個項目前後持續了兩年時間,在此期間,俞鵬飛開始主動鑽研軟件工程專業知識,並在開發軟件的實操過程中不斷鍛鍊自己編程的業務能力,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隨著學習的深入,俞鵬飛發覺自己對計算機領域的一個分支日漸著迷,這個分支就是人工智能。

沉迷於人工智能

奮戰兩載終於斬獲全球冠軍

俞鵬飛主導的第一個人工智能項目叫做“基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法律文書生成系統”。他解釋說,這個系統能將人們日常使用的大白話“翻譯”成相對規範的法律語言,就像是律師在法庭上打官司時說出來的話一樣。“比如我想自己寫一份訴訟書,日常口語輸進去,系統就可以自動‘翻譯’成一紙訴狀。”俞鵬飛說。

後來,該項目被評選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併成功結項。“這是我在興趣驅動下取得的一個小小的成果,同時也是自己主導的第一個項目。”俞鵬飛說,正是這個項目,讓自己對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堅定了投身人工智能領域的決心。

初次接觸人工智能,俞鵬飛學得並不容易。他說,人工智能的背後其實都是極其複雜的數學問題,剛入門學時總有一點似懂非懂的感覺。為此,俞鵬飛拿來老師推薦給自己的一本講人工智能的書,將其中的案例從頭到尾全部敲了一遍。此外,他把自己的代碼打包做成模組並留好接口,主動邀請項目團隊成員或者有需要的同學調用,廣泛收集大家的反饋,找到代碼的錯誤並不斷反思總結、查漏補缺。正如俞鵬飛自己所說:“學習人工智能絕對不能紙上談兵,更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自己動手實操,敲出一行行代碼,反覆練習、充分實踐,與老師同學交流,在反思和總結中不斷成長。”

2021年,俞鵬飛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碩士研究生。9月份剛一入學,他就參加了當年的全球校園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賽,賽題是“基於多模態預訓練的文章質量判別”。雖然當時俞鵬飛在人工智能處理自然語言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對其原理的掌握還不夠透徹。參賽過程一路磕磕絆絆,雖然以最後一名的成績入圍了決賽,但沒有拿到理想的名次。

“一方面自己確實技不如人且缺乏參賽經驗,另一方面我感覺自己的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來年一定要再戰!”俞鵬飛那顆年輕的心,非但沒有被挫折擊倒,反而燃起了更加高昂的鬥志。隨後的一年裡,俞鵬飛幾乎每天都泡在實驗室裡,讀文獻、做調研、寫論文,自然語言處理的功力有了很大提升。在此期間他還不斷反思總結參賽經驗,並在SCI刊物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時光飛逝,2022年,全球校園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賽的賽題之一是“知識驅動口語對話”。為了能夠“教會”計算機與人進行口語對話,俞鵬飛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知識驅動’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沒有知識儲備,計算機無法和人對話。”俞鵬飛說,“比賽過程中,主辦方會提供一個知識圖譜,如何準確定位到對話實體,並在知識圖譜中調用相關知識,是這個賽題的一個重要突破點。”

俞鵬飛抓住這最關鍵的一環猛下力氣,通過算法“教會”了計算機在幾萬個對話實體中準確定位所需的知識,並生成日常口語,與人類展開對話。甚至,俞鵬飛開發的算法模型即使在答不上來時,也能模擬人的口吻進行相關的“側面回覆”。比如:“你說的這個叫小明的人我不認識,但我認識他們學校同一年級名叫小紅的一位同學。”

由於硬件設備性能有限,每次跑一遍算法等結果出來需要一天。賽程後期時間越來越緊張,算法必須夜以繼日地運行。有時趕到半夜才能出結果,俞鵬飛就定個鬧鐘把自己從睡夢中叫醒,檢查結果、優化調整算法,再繼續跑下一個循環,哪怕一個小時也不肯浪費。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我們擊敗了來自全球的對手,終於拿下了大賽的冠軍。”俞鵬飛說,這份成績既是對自己和團隊兩年來辛勤付出的最好交代,也是對自己滿腔熱愛的最好鼓勵。

同門友誼、導師教導

讓這顆名為“熱愛”的種子遇上了沃土

此次參賽的俞鵬飛團隊成員一共有三人,他們是同門師兄弟。其中一位是博士二年級的學長牛煒南,另一位是和俞鵬飛同級的石兵,三人各自負責一個模塊。為了提升整個算法模型的性能,他們經常進行激烈的頭腦風暴,碰撞出一些很好的想法。

“每一個想法的實現,從寫代碼到模型訓練,三個人必須都參與其中。”俞鵬飛說,“最後‘煉丹爐’的蓋子一打開,發現效果沒有實現,三個人難免都會感到挫敗。但每逢此時大家都不會相互指責或者埋怨,而是再次提想法、再次去實踐。”

共同的事業催生出了寶貴的友誼,在俞鵬飛看來,他們團隊成員之間的關係和西天取經的師兄弟特別像——為了求得真經,各司其職並相互扶持,肩並肩、手挽手地共同面對九九八十一難。

除了團隊成員,回顧參賽並奪冠的經歷,俞鵬飛由衷地感激自己的導師譚文安教授。“譚教授給予了我們充分的科研指導,開組會、改論文,每次我們向他請教,他都是知無不言而且非常耐心。”俞鵬飛說。

除了良好的科研環境,更令俞鵬飛感念的是譚文安教授為學生們提供了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計算機領域有很多細分的研究方向,譚教授始終鼓勵我們尋找自己真心喜歡的研究方向,從不強制我們按照他的理念去做。”俞鵬飛說,正是在這種氛圍內,自己心中對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熱愛像是種子遇到了沃土,有了拔節生長的空間。“譚教授身上那種老一輩計算機人對待科研的執著精神,以及這種包容開放的心態,都是我們這些後輩需要學習並傳承下去的。”

如今,俞鵬飛已經決定讀博並開始著手準備,未來他將在人工智能領域繼續深耕。“我立志做一名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不斷學習領會黨的理論知識,掌握更多專業技術,與計算機領域的廣大青年人才一起,為我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貢獻力量。”展望即將踏上的新徵程,俞鵬飛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策劃:潘青松 田梅 杜雪豔

統籌:唐澄 肖雷

文字:陸威

視頻:王子傑

版权声明:強國“890”影音館(58)|這位在校大學生“沉迷”人工智能,奮戰兩載全球奪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6625d2f2bdd1e12b2cdcf3525dec6c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