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王學路團隊、中國科大潘建偉院士再發Science
河南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都是我國“雙一流”高校,前者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鄭州市,後者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後者為985、C9聯盟高校之一。

河南大學再添Science文章
河南大學的世界一流學科是“生物學”,作為支撐,該校還設有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眾多國家級高水平科研平臺,這些平臺的打造,為河南大學“生物學”的學科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昨日,河南大學“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學路團隊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發佈了一篇高水平科研文章,據悉,本篇文章的英文原標題是:Phosphoenolpyruvatereallocation links nitrogen fixation rates to root nodule energy state!
這樣一篇文章到底有什麼含金量?為何就能被Science期刊收錄呢?原來,這篇文章揭示了一個重大發現:它揭示了大豆根瘤能量狀態感受器及其調控共生固氮的新機制。

王學路
據小編所知,這已經不是王學路團隊第一次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了,早在2021年10月,該團隊就曾經在Science上發表過文章,當時,那篇文章還入選2021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22年度“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王學路2019年才被引進到河南大學,短短3年,該團隊就為河南大學貢獻2篇Science文章,非常令人震撼!
從公開信息來看,王學路教授已經是博士研究生導師,碩士畢業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畢業於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所研究的領域是豆科作物共生固氮、植物激素信號轉導和逆境下植物生長髮育的機制研究等,在領域內頗有成就,不僅僅能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他還是國家傑青獲得者,科研能力很強!
本次發佈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河南大學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南大學交叉學科高等研究院王學路,第一作者是柯小龍,為河南大學師資博士後。

科大發Science文章
同一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趙博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也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Creation of an ultracold gas of triatomic molecules from an atom–diatomic molecule mixture”的文章,該文章首次成功利用磁締合技術相干地製備了高相空間密度的超冷三原子分子系綜,據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單位,這也是潘院士團隊的第25篇NS論文,科研實力之強,令人震撼且敬佩!

潘院士
潘院士是一位70後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全職院士,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常務”副校長,所謂“常務”就是主持日常工作的意思,這也就意味著潘院士不僅要搞科研,也要搞科大的日常管理工作,在這種背景下還能有如此科研成就,令人佩服!
潘院士也是科大的校友,他本科、碩士均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於先後畢業於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維也納大學,科研出身較好。
science文章的發表也為河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雙一流”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版权声明:河南大學王學路團隊、中國科大潘建偉院士再發Science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69ba1f0e7742058831fe047b0a5ac9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