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大鄒鎮,擁有1230多年曆史,從這裡走出26名博士

位於興化最北部東西流淌的興鹽界河,自古以來就是揚州、淮安兩府的界河。如今,泰州、鹽城二市亦以此劃界。大鄒,便坐落在興鹽界河的南側。

大鄒始稱“鄒莊”。據《古經堂鄒氏族譜》和《高郵州志》記載:明洪武初年(1368年),為防範被消滅的“東吳王”張士誠原有臣民的謀反,開國皇帝朱元璋實施移民政策,將蘇州百姓分而治之,史稱“洪武趕散”。移民到裡下河地區的,大多是蘇州閶門外山塘街鶴市口人。

一同到興化的,有鄒氏三兄弟。弟兄三人先在興化西門馬橋街一帶落腳,而後分散定居,老大仍住興化西門,老三定居在現釣魚鎮北芙蓉村南邊的西八尺溝村,老二便是定居大鄒的鄒氏先祖,名叫鄒天明。

鄒天明在興鹽界河邊落腳,開荒種田。但鄒氏經常遭到土匪搶劫,辛勤勞動的成果被洗劫一空,為避匪患,只好從界河邊遷居現鎮區一帶。

當時此處還沒有成莊,但前後左右四面皆河,涓涓河水環繞而過,是一塊洞天福地。鄒氏遷入後,經過多年繁衍,人丁興旺,住戶日益增多,再加上姚姓、班姓、陸姓、沈姓和徐姓等戶族的種田戶、生意戶紛紛遷來,使這裡人口不斷增加,由原來的幾戶增加到上百戶,逐漸形成了村莊的規模。因鄒姓眾多,故稱之為“鄒莊”

大鄒還被稱過“雙溪”。集鎮南邊的石橋(今豐樂橋遺址位置)下原有一條小河,北邊石碼頭邊(今團結橋下)也有一條小河,兩條小河溪水相連,繞鎮而過。

有人覺得這裡活水轉動,風生水起,是一塊風水寶地,因而便將集鎮所在地稱為“雙溪”。1942年,汪偽政權時期,偽縣政府改“鄒莊”為“雙溪鎮”。1943年,共產黨來大鄒開展工作後,改為“大鄒鎮”

自明朝初年定名為鄒莊後,古鎮大鄒至少有600多年的歷史。如今,古鎮上雖然看不到唐宋遺風,但老街、古巷、舊民居仍歷歷在目。

大鄒還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子民以勤學成才為榮,舊時便走出了一些官員、文人和名醫等。特別是自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政策後,勤奮好學、立志成才的百姓子弟脫穎而出,很多人完成本科學業後,又學碩考博,並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書寫出人生的精彩篇章。

根據大鄒鎮的一次專項調查,現有在外大鄒籍人士中,有26人擁有博士學位,他們分佈於省內外黨政機關、科研院所、醫衛系統、高等院校或商界等,成為獨領風騷的精兵強將。

大鄒與數鄉為鄰,河流四通八達,曾是蘇南、蘇北水上來往的重要樞紐。方便快捷的水上交通、街邊林立的百家店鋪、興旺發達的眾多行業,助推古老大鄒繁華的集市。大鄒曾有牛集、船集和豬集,直至20世紀70年代,大鄒仍有集期。屆時,整個鎮區的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聲浪交織。活躍繁華的商貿經濟,使大鄒成為興化十大古鎮之一。

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積澱,猶如濃縮的百年記憶,向世人講述、還原封存於時空中大鄒的過去。雖然前人的足跡已隨時間漂移成青煙,但古鎮留存下來的一景一物,仍讓人感受到歷史留下的餘溫……

版权声明:興化大鄒鎮,擁有1230多年曆史,從這裡走出26名博士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750c084c0d7f31db13610afb93a9cb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