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六十四重卦輯:第十三卦“天火同人”
同人者,與人親也。明於內而健於外,虛心之後而又實腹。能實其腹,則正氣常存,以金養火,火遇金而返本不燥,陰陽相和,內外合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以健濟明,同人而人同其所同者,最親也。
13 ䷌ 天火同人[tóng rén],上乾下離,111/101
全卦喻示:如何廣泛團結人和同於人的可貴思想。
卦辭: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同人者,人我如一之義。卦德上乾健、下離明,明而行健,健而通明,誠中達外,成己成物,故謂同人。此混俗和光,善與人同之卦,承上泰卦而來。泰者,陰陽相當,健順如一也。
修道者,至陰陽相當,健順如一,聖胎已結,可以混俗和光,以修向上事矣。但混俗和光,須要大公無私,在於無我。無我則無人,無我無人,則人我之心去。人我之心去,則人即是我,我即是人,如天之無物不覆,如日之無處不照,可以物我歸空,如同人於野,同而未有不亨者也。野為曠遠無人之處,同人如在野,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是能實心同人矣。但能同之於順,不能同之於逆,能同之於平易,不能同之於危險,則同之不是實心,而終不得亨。曰利涉大川者,以其大險大難之境。若能同去,則其無險無難之處,無往不利矣。
世之凡夫俗子,未嘗無有同人者,但多出於私而不得其正,可同者同之,不可同者亦同之,非同人於野之旨,故涉川之利,其必利於君子之貞乎。君子者,同之以正,而不同之以心。正者,同理而已。心有變遷,理無變遷,以理而同,則無心,無心則人我之見俱化,推理是守,內可以成己,外可以成物,明以照遠,健以直行,健明兩用,剛柔相濟,內不失已,外不傷人,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立於萬物之中,而不為萬物所屈,處於陰陽之內,而不為陽陰所拘矣。
彖[tuàn]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同人卦的象徵是,柔順者地位得當,秉守中正,響應剛健者,所以卦名叫同人。同人卦說: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這是因為君子行事剛健。文明剛健,中正又得人響應,這是因為君子秉守正道。唯有君子能通曉天下人的心思。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同人者,與人相同也。上乾天,下離日,日即火也。天無物不覆,日無物不照,天與日同處,公而且明,同人之象也。君子有見於此,知修道者應世接物,貴乎能同於人,尤貴乎不苟同於人,以是類族辨物焉。類者,同一其類;族者,各一其族。如人高低貴賤,皆有其族。君子於各族,皆一類視之,無一不同。辨者,分別也;物者,邪正善惡之物。君子於物,而必辨之,無敢苟同。類族,所以法天之無私;辨物,所以傚日之明照。既無私,又明照,天下無不可同之人,天下亦無苟同之物。蓋君子同以道,而不同以心;同以理,而不同以人。所謂和而不流,群而不黨,天日之同物如是,君子之同人亦如是也。
初九,同人於門,無咎。
在同人之時,剛而能明,將欲出門同人,不遽出門,先辨其是非可否,而後同。同之能以無咎者,此剛而謹始之同也。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一出門便能與人和睦相處,又有誰會來危害你呢?
爻意分析:此爻居於本卦之初始,處本卦之下位,陽居陽位而當位,與九四同陽而相斥,卻與本卦之唯一一陰爻相比鄰,故易與之相接近而不心懷私念。初九處於同人卦之始,象徵剛出家門就與人和同,象傳中說,又有誰會來怪罪呢?走出門外與人和同,打破門戶之見,不分親疏遠近,求同存異,其行為大公無私,符合同人卦的卦義,所以沒有咎錯。
可斷結果:處此爻者若能弘揚自己陽剛之氣,心懷博大而至善之心與人和同,摒卻私念,以誠待人,與人和睦相處,同心同德,則不會招致過失和災難。
自取之道:得此爻者當心懷善念而儘快與德正之人相和同,與人交往而不存私念,公正且交往廣闊,不分親疏厚薄,不生門戶之見,必無過錯。
六二,同人於宗,吝。
居於內體,與二陽同處,是同人於宗,僅能同之於親,不能同之於疏,乃同人羞吝之道,此柔而不遠之同也。
象曰:同人於宗,吝道也。
只和本宗本派的人和睦相處,不能團結各個階層的人,這是引起麻煩的根源。
爻意分析:此爻陰居陰位,處中正之位,又居於下卦之中位,與上卦之九五陽爻陰陽相合,為正應關係,故而能相互和同。六二與九五正應,本來是好事,但在同人卦中;五個剛爻都想與六二柔爻相和同,而六二隻想親近位於君位的九五,違背了同人卦“同人於野”的精神,有攀高附貴之嫌。所以有所鄙吝。
可斷結果:處此爻者若只一味與擁有權勢者或本派別的人相和同,而對其他眾人置之不理,不能團結其他派別之人,則有逢迎巴結之嫌,會招致怨恨。
自取之道:得此爻者宜以誠心廣泛地與儘可能多的人和;同,打破宗族觀念和派別觀念,摒棄心中之私念,以博大、博愛之心與人相交。不可執一己之偏私,僅同與自己有關係、相感應的人和同親近。
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剛明太過,自尊自大,問或同人出於勉強,不由自然,如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也。高陵之同,順我者能同,逆我者不能同。如此之人,雖三歲之久,終不能興同人之事,此剛而勉強之同也。
象曰:伏戎於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埋伏軍隊在密林草莽中,說明敵人力量強大,我方力量弱小,只能潛伏下來。三年都不敢興兵打仗,表明敵我力量相差懸殊,怎麼敢冒險輕進呢?
爻意分析:此爻以陽剛之質居陽位,又處下卦之上位而不能得中,與六二相比鄰而乘於其上。六二本可以與九三相親比,卻捨近求遠,專門攀附九五結好,這就引起了九三的忌恨。九三欲奪取與九五正應的六二,其橫亙於六二、九五之間,埋下伏兵,伺機而動,但忌憚九五實力雄厚,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如此過了三年,仍然沒有采取行動,所以爻辭中不言結果。
可斷結果:處此爻位者質剛而安動,與其身邊之人疏遠而結交曠遠勢力之人,故不能得眾人之助。而無奈於對手實力雄厚,自己勢孤力薄,終致失敗。
自取之道:得此爻者應分析自己的實際情況,改變自己勢力之心,努力與大多數人相交。同時加強自身修養,嚴戒剛強盲動的性格,則能相安無事。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以剛乘剛,彼強我勝,彼我不能同心,如乘其墉而弗克攻矣。然剛而能柔,不能同而不強攻,亦同人之吉道,此剛而能柔之同也。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準備登城向敵人進攻,但終於沒有進攻,是因為發現這種進攻是不仁義的,這樣做能獲得吉祥,是因為在困惑時能及時醒悟,反過來能按正確的辦法行事。
爻意分析:此爻陽剛而居陰位,不中不正,有剛陽之質而兼具陰柔之德;處上卦之下位,與初九不能成正應,勢單力孤,故於攻而不勝之時能反躬自省。《象傳》說,登上城牆,但從道義上考慮是不能發動進攻的。獲得吉祥,是由於九四在陷入困境時能夠回到正道上來。九四與初九不應,也想與唯一陰爻六二相和同,但被九三所阻隔,九四居於九三之上,所以說“乘其墉”,也想以武力爭取六二。九四攻而不能取,自知其行為不合義理,所以反躬自省,及時迴歸於正道,因而能得吉祥。
可斷結果:處此爻位者因具剛陽之質而妄動,故而攻而不勝;又因居陰位而能施陰柔之德,在陷於困境時可知困而反,退而不攻,因此得以自保,結果吉祥。
自取之道:得此爻者應力戒恃強妄動之念,多施陰柔之德,時而察己自省,多以誠心結益友良朋,堅守正義之道,困而知反,以獲吉祥。
九五,同人,先號?,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剛健中正,道全德備,先無人同,而終必有同者,是同人先號咷而後笑也。夫道高者毀來,德修者謗興,知音之少,亦無足怪。然成己之後,而欲成物,大公無私,以正而同,如大師克之,久則誠能動物,方且人人尊服,而皆同之,何患知音之不遇哉!此大公無私,利涉大川之同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天罔極上遇,言相剋也。
與人和睦相處,開始大聲痛哭,說明這時內心中正誠信,因不知戰事的勝敗而焦急痛哭;大軍遇到了志同道合者,終於獲得了戰爭的勝利,於是歡笑起來。
爻意分析:此爻陽居陽位,剛陽之氣充盈,又居上卦之正中尊位,故而得中得正,陽剛而中正;然雖與本卦之唯一一陰爻六二成相應關係,卻為九三、九四相阻隔,所以九五為之痛哭。為了爭奪陰爻六二,九五準備與九三、九四作戰、而九三、九四終究因為實力不足、行為不合義理而退避。九五最終能戰勝九三、九四而與六二和同,所以破涕為笑。
可斷結果:處此爻位者雖陽氣充盈,陽剛中正,然與其相應者受外力牽制而無力相助,故初期行事受阻;若能以中正之道為行事之準則,以真心對待他人,則能最後取得成功。
自取之道:得此爻者應堅持正道,以真誠之心待人,處困境而不自棄,選擇時機力破大敵以取得相應者相助,先苦後甜,終能成功。
上九,同人於郊,無悔。
剛以柔用,在塵而能出塵,處世而能出世,外雖同而內不同,如同人於郊。於郊之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境遇不得而移,不致悔而自無悔,此和而不流之同也。
象曰:同人於郊,志未得也。
在荒郊也願與人和睦相處,未遇到志同道合者,說明此時團結眾人,而希望天下大同的願望沒有實現。
然則同人之道,須要通權達變,量時度務,同之得正為貴,以正而同,既健且明,無往而不可同,無往而有苟同,同人於野之旨得矣。
爻意分析:此爻以陽爻居陰位,處本卦之極末,居六爻之邊緣,與之相應者九三陽剛,故而內無和同之人,大志無法實現。
可斷結果:處此爻位者若不能儘量多地與大眾和同共進,拋卻私心,以天下為懷,求天下之大公,加強與人和同的協作精神,大志將無法實現。
自取之道:得此爻者應當積極與人和同,不可逃避,固然不能同流合汙,但自命清高、脫離群眾的孤僻態度亦不可取。當以道義為基礎,於異中求同,積極、廣泛地與人和同,才能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
版权声明:周易六十四重卦輯:第十三卦“天火同人”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8062290b1143a8c6dd9b66ecdb9324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