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以跨國界、跨領域、跨學科合作應對未來全球挑戰
“從能源短缺、氣候變化,從疾病到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等等,面對這些挑戰,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小的區域科技共同體,都很難去解決這些挑戰,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科技共同體來應對挑戰,通過高質量的國際科技合作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之義。”5月26日,在2023中關村論壇全體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表示,人類的知識體系正在變得無比的龐大和嚴密,在此背景下想要保持創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繼續向前發展,必須進行跨國界、跨領域、跨學科的合作。
施一公指出,過去幾十年間,中國正在快速崛起,正在走向世界科技舞臺的中央,希望在下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之時,中國能夠更好地迎接全球競爭中的挑戰。中國科技發展不僅可以實現科技向善,也能給世界帶來福祉,在新時代推動全球共贏,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向前發展。

圖: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 繳翼飛攝
截止到2022年,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之中,中國位居第11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發展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去年達到了121萬億元。“中國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的國際科技合作是相輔相成的。”施一公說。
“實際上,在我們推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技合作和發展的同時面臨障礙,那就是大國科技競爭也在日益加劇,尤其來自政府間的政策限制越來越多,破解這樣一個合作共贏的難題最主要的還是在人,尤其是頂尖人才。”施一公認為,通過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流通、合作,才能讓世界共贏,而民間交流、高水平之間頂尖人才的交流是推動發展的最強大和根本的力量。
他指出,中國正在更好地集聚世界頂尖人才,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到2019年年底,已經有將近650萬人走出國門攻讀學位,大約450萬人學成回國報效祖國,也為世界美好做出了貢獻。
如今,中國的科技人才儲備極大豐富,歸國人員和中國本土培養的人才交相輝映。從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博士生畢業人數對比來看,2000年中國是9000人,美國是18000人;2010年中國已經是34000人,美國是26000人。
“通過這個數字的對比,大家可以看到一種力量的崛起和對世界的貢獻。當然,在我們人才越來越豐富,對國家、對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的同時,我們也面臨頂尖人才仍然匱乏的困境。”施一公表示,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下,開放的人才政策和寬鬆的學術環境是特別重要的。中國政府奉行敞開懷抱,讓人才自由流動,可以走出去,可以引進來。其中,發展研究型大學對於科技人才創新發展意義重大,研究型大學要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策源地、尖端科學技術的孵化器、頂尖科技人才的集聚地,為開展廣泛科技合作做好橋樑、搭好平臺、建好環境。
版权声明:施一公:以跨國界、跨領域、跨學科合作應對未來全球挑戰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80ab1d80116965aee494c3b22251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