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只會害了主旋律
首播全網熱議,是熱搜C位排面。

兩天之後,各項數據走勢堪憂。

這便是迪麗熱巴、佟大為新劇《公訴》目前的狀態,別的大劇是劇情高開低走,《公訴》如今卻只做到了熱度高開,故事、角色至今也沒引發現象級討論。
如果不是頂流女主迪麗熱巴的高關注度撐著,純粹從數據走勢、劇情話題度來看,《公訴》目前的成績只能算熱播劇裡糊劇,小撲已成,大撲觀望。

客觀來說,這個結果應該與很多觀眾前期的預估不符。
在開播前,《公訴》是公認的待爆劇之一,它幾乎齊集了國民大熱劇的所有元素:知名主角,實力派陣容,主旋律,案件揭秘,以及相對新穎的題材。
如此配置,即使沒有《狂飆》的現象級大爆,至少也會是《掃黑行動》級別的熱播吧?正是如此,期待《公訴》開播的觀眾,遠不止演員粉絲。

然而,《公訴》用事實證明,有時候集齊所有優勢,未必就能做出一鍋好飯,從已播劇情來看,這部劇成也題材,敗也題材,製作包袱似乎有點重了。
按老習慣,還是先說說值得關注的劇情看點。
《公訴》選材視角很討喜,話題大多擁有較強的共鳴。
從劇名便能看出,這是一部以檢察官為主角的電視劇,在主旋律市場相對少見,颯爽堅韌女檢察官的故事,從劇情簡介便能讓觀眾產生興趣。

但本劇最大的戲劇看點,其實不是檢察角,而是犯罪案件屬性的選擇。
編劇以網絡新型犯罪為切入點,主線是跨越國內外聯合作案的電信詐騙,是不是很熟悉?是我們每天都能看到的反詐宣傳以及每天都在更新的詐騙案件。
單元案件是網絡賭博、套路款……這些案件都有一個共性:以網絡為載體。

現代人生活每個細節幾乎都難以離開網絡,而網絡滋生了各種各樣的犯罪,論共鳴性,當下所有犯罪案件裡,以網絡為載體的各種犯罪案件,絕對是最強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犯罪分子的下手對象,甚至可能與違法行為擦肩,過往影視劇也曾多次涉及這類案件,但多以日常報道中的常見犯罪手法為主。

《公訴》聚集的則是新型網絡犯罪案件,且剖析了更復雜、隱秘的犯罪手法。
比如,經過多重包裝的套路貸與網絡賭博。
反派集團表面上是正規遊戲公司,雖然老闆品性有瑕疵,公司日常運營看起來卻很正常,此時一個年輕的遊戲玩家選擇輕生,似乎與該遊戲公司關聯不大。

這種情況下,死者母親、好友將矛頭指向遊戲公司,在大眾眼中是不是有點無理取鬧?即使拿到法庭上辯護,也很難將責任歸到遊戲公司身上。
放到現實生活中,可能網友也會覺得被“糾纏”的遊戲公司是大冤種。

但新型網絡犯罪的隱秘性,往往超出普通人的想象,遊戲之於玩家並不是關鍵,問題出在犯罪分子以遊戲餌,通過各種隱秘方式誘導玩家貸款、賭博。
當玩家沉迷其中時,滾雪球般的債務會一步步使其瘋魔,有的被壓垮,成為無聲的受害者,有的則壓垮了別人,成為另一波案件的犯罪者。

當雪花崩盤時,遊戲是犯罪行為的掩體,百萬公關,則是黑暗資本的盔甲,他們用網絡犯罪,又用公關與冠冕堂皇的“維權”手法脫罪,化黑為白。
原本的受害者無法為自己辯護,成為了控制不了自己的精神病人,受限於證據而選擇不恰當方式維權的受害者親友,則成為人人喊打的鍵盤俠。

玩弄網絡工具的加害者,將黑暗隱在陽光之下,讓人防不勝防。
層層偽裝的網絡案件,不僅能帶來犯罪素材營造的燒腦、高能信息量衝擊,還可以引發大眾對公關輿論、網絡犯罪套路的警惕與思考,看點新穎,立意明確。

然,《公訴》案件切入視角的看點有多亮眼,整體呈現便有多“偏科”,過多把重心放在立意與主旋律定義,沒有注重戲劇張力鋪設與延伸。
主旋律題材的立意、擔當這部劇都做到了,戲劇效果卻被忽略了。
回顧過往解析影視劇受寵的規律,你會發現觀眾對一部劇的品鑑,往往會始於題材陷於抓馬看點,最後忠於立意昇華,被劇情想表達的內核感染共情。

主旋律題材尤盛,這一類題材對主流價值觀的烘托,社會問題的挖掘以及用藝術探索英雄或社會痛點的責任擔當,最能讓觀眾熱血沸騰。
《公訴》在立意與擔當方面明顯非常重視,無論審訊環節還是審判環節,甚至角色日常關於案件、法律的探討,都會努力向觀眾科普法律法規。


這原本是好事,但有些東西如果比例失衡或缺乏足夠的外衣支撐,便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效果,《公訴》的問題出在過度把戲份放在宣揚立意與擔當。
或者說,太重視普法,屬於影視劇最基礎的戲劇效果卻沒有做好。
以案件呈現為例,最能拉滿戲劇張力的犯罪過程、破案過程被淡化,視角主要集中在公訴環節,但公訴的內容可能為了接軌現實,多是法律法規的角力。

法庭上的意外與反轉,基本靠硬湊,比如讓刑警男主感情用事缺席。

當條文化的文戲臺詞佔比過多,案件原始視角被淡化後,原本讓觀眾眼前一亮的新型網絡犯罪,往往在短暫的燒腦之後,便被大篇幅平鋪口途淹沒。
整個劇情看下來,便顯得有點寡淡,像一本平鋪直敘的教科書,觀眾看到的都是圍繞一箇中心而來的遣詞造句,少了藝術化的五彩紛呈外衣。

與一部精彩的影視劇相比,《公訴》的定位,更像是一部用戲劇手法拍攝的普法劇,當宣傳片看可能是高分,當娛樂作品來看,便不怎麼完美了。
棄之可惜,食之無味。
可惜的是新型網絡案件視角切入的非常棒,無味在於戲劇效果沒有被妥善發揮出來,觀眾不得不從書本里找故事。

七話一直覺得,想要通過影視作品呈現某個立意或某一類題材屬性,先要戲劇效果夠強,戲劇之於影視作品,是最基礎的外殼,亦是最展現立意的最佳工具。
只有戲劇效果抓牽觀眾,觀眾才有共情的基礎,從而深入瞭解故事內核。
如果戲劇效果、藝術魅力這一關被省略,再好的立意,再有厚度的內核,都可能因為觀眾半途放棄而無人問津,既失了藝術初心,也失了展現價值的初心。

要知道,主旋律題材能夠持續大爆,並不是因為主旋律內核本身便是熒屏贏家,而是好看的故事,激發出了觀眾對主旋律的熱情,好看在前,主旋律在後。
兩者缺一不可,我們不能失去對題材的敬畏,但若本末倒置,連題材本身都可能會成雞肋。
版权声明:本末倒置,只會害了主旋律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8bfef74188bb7de6a1f1a03537ff1a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