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三星堆是古人祭月場‖李後強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2年第 4期


三星堆是古人祭月場

李後強

過去幾十年來,對三星堆和金沙文化的研究,犯了方向性錯誤,總是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太陽崇拜,實際上應是月亮崇拜。三星堆遺址曾是古人拜月祭月中心,由此形成原始宗教藝術品設計製造中心和世界商貿中心。三星堆是古蜀人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是月亮崇拜

在中國的傳統神話中有6位太陽神,他們分別是:羲和、炎帝神農氏、日主、東皇太一、東君、太陽星君。這些所謂的太陽神,根本就沒有名氣,普通中國人都不熟悉,都是個別專家挖掘出來的學術性太陽神。中國人重視太陽,但也敢抗拒太陽,絕不畏懼太陽。而外國的太陽神,皆是家喻戶曉的名神,除赫赫有名的“阿波羅”外,還有希臘的赫利俄斯、許佩利翁(在阿波羅之前),日本的天照,羅馬的福波斯或稱索爾,古印度的迦爾納,埃及的拉、阿蒙(朝日)、阿圖姆(暮日),北歐神話中的蘇爾,凱爾特神話的魯格,阿茲特克神話的託納提烏,赫梯神話的烏倫塞穆、希米格(又稱希吉姆)、伊斯塔奴斯、愛斯坦、楊倌、卡塔哈茲普利、阿麗娜7位太陽神,蘇美爾神話的烏圖,阿卡德神話的沙瑪什等。國外的人們對於太陽神只能朝拜,不敢抗拒。國外也有月神,但較少且知名度不高。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是崇拜月亮的,許多傳統習俗都根據月亮的運動規律形成,由此展開了一系列和月亮有關的節日活動,比如中秋、重陽、臘八和除夕等。中國人不但喜歡月亮,形成月神朝拜,而且還創作了一個嫦娥奔月的美麗故事,流傳至今。月亮裡還有玉兔、吳剛、月宮、桂樹等。關於太陽的故事很少,更沒有哪個人敢於住在太陽裡或者直視太陽。雖然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給地球供給了能量,但洪水、旱災、火災等也是太陽造成的。有個神話故事就是后羿射日,把10個太陽射下來9個,還崇拜什麼太陽?還有個夸父逐日的神話,也沒有好下場,本想把太陽摘下,因此與太陽賽跑,最後在途中渴死,悲劇一幕。這就是古人崇拜月亮,不喜歡太陽的原因。在古蜀四川盆地,更沒有太陽崇拜的文化習俗,只有“蜀犬吠日”現象,但月亮崇拜卻是古老傳統,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月亮就是心中的天神,他們都是“月亮的兒女”,月神是最高信仰。在古羌中,祭月、拜月是大事。彝族、藏族、納西族等至今都保留這個習俗,他們都是古羌的後裔。大禹也是古羌的後代,他創建了原始的三星堆古城,也建立了夏朝,這就是學術界所講的“蜀夏同源”,月亮崇拜應發源於大禹。

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產生月亮崇拜的國家,可追溯到史前夏商時期,多地出土文物可證,比如山東大汶口出土的多個墓葬陶器,刻劃著月亮的圖紋。

中國人有崇尚和平、溫柔和喜歡含蓄的品質,這與月亮的優雅和純潔一致。自從有了文明,月亮就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月亮的好處在於,沒有熱度但有亮度,自始至終保持著柔和與親近,不帶來任何災難,給害怕黑夜的古人帶來光明,提供夜間活動的方便。同時,月亮還有形態變換,陰晴圓缺,明暗大小,甚至日月同輝,給人無限遐想與追問,由此產生詩情與憂愁。相比熾熱無情的太陽,人們更喜歡溫柔神秘的月亮。按照古人的認知,月亮不僅能帶來神秘,還能帶來好運。

中國的月亮神,又稱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月光菩薩等。崇拜月神,源於古代中國人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月神被中國民間普遍供奉。古代男女熱戀時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月神。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求月神幫助團圓。古人稱日為“太陽”,月為“太陰”,月亮與婦女,都是陰性的代名詞。中國的月神最著名的是嫦娥,據後人考證,女媧、女和、尚娥、嫦娥其實同為一人。后羿知道嫦娥奔月而去,悲痛欲絕,擺上香案,放上蜜食鮮果,遙祭愛妻。百姓們聞知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為嫦娥祈求吉祥平安。這就是中秋拜月的傳說來歷。

中國的月神文化,以詩詞意境為靈魂,以文人之筆傳達千年不變的感懷,與中國山水畫一樣,含蓄、蘊藉、清逸、淡遠、寧靜、空靈、妙悟,沒有色彩的喧囂,而富於心靈的深遠。對於月亮的崇拜,中國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從中國文學講,歌頌月亮的作品遠遠多於太陽。月亮作為一種永恆存在的神秘象徵,又成為士大夫逃離現實的人格化身與一種飄逸的風範。家好月圓,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心靈烙印。人們特別渴望“月圓”實現家庭或事業的圓滿。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書寫歌頌月亮的詩詞,是中國人的傳統。

三星堆本來就與月亮有緣

三星堆本來就叫“三星伴月堆”,所在地叫“月亮灣”,自古就與“月亮”有關,但不知何故把“月亮”二字刪掉了。清嘉慶《漢州志·山川志》記載,“三星堆”原名“三星伴月堆”,在治西十五(華)裡。據四川日報記者餘如波報道,英國傳教士漢明燈於1921年編修的《廣漢縣誌略》對三星堆的描述是“在治西十五里,地形若三星與月相伴”。月亮灣和祭祀坑被東西南三道城牆包圍,中間還有馬牧河。為什麼叫“三星伴月堆”,我們實地訪談了當地許多群眾,他們只說“三星伴月堆”這種稱呼已久,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具體是什麼情況,他們也不清楚。現在很流行的說法是,當年發現這個遺址的時候,這裡有三個大土堆。三個大土堆隔著一條馬牧河,對面叫做月亮灣,而月亮灣裡有一個村莊,叫做真武村。當年第一個在這裡挖到寶貝(文物)的農民,就是真武村的村民。因為這三個大土堆,正好與月亮灣構成一種眾星拱月的格局,因此叫“三星伴月堆”。後來有人去掉了“伴月”二字,研究中把對面的“月亮灣”也忘了。

從歷史學角度講,“三星伴月堆”不只是指地貌特徵,應與當地古老悠久的民間傳說有關,最大可能是“拜月”(伴月)或者“祭月”場地、祭祀中心,所有奇物都與月亮有關。從古天文學看,這裡“三星”指“參宿”(白虎內),是歲星(木星、彩色大個子)、鎮星(土星、黃色指環王)、熒惑(火星、紅色戰神)聚於鬥牛(玄武內),組成三星與月亮相伴的奇特景象。這種現象至今都常見。三星堆古人早就觀察到三星或者五星伴月的奇特現象。如果從古天象角度分析,三星堆那些奇異、詭異、神秘的青銅器文物造型就很好理解,它們的用途是拜月、祭月。

三星堆文物與月亮關係的思考

三星堆出土文物都是“道具”“祭品”,所以很誇張、很怪異,化石中沒有這些怪物,國外也沒有。如果從月亮崇拜角度來分析三星堆包括金沙遺址的部分文物,可以獲得新的認識。

(一)關於青銅器面具。據我們研究,那是觀察月亮的“望遠鏡”,長眼睛(千里眼)是鏡筒,大耳朵(順風耳)是聽筒,主要用於遙看月亮的圓缺變化(觀測月亮看天氣)和探聽月宮裡的嫦娥活動(人間嚮往的地方)。對於太陽則不能,熾熱的陽光聚焦能燒壞眼睛。神秘的青銅面具就是觀察月亮的原始宗教道具(儀器),由國王或者巫師掌握玩弄,額頭上的方形孔洞用於安插通天縱冠(天線觸覺),造型靈感來自蠶叢祖宗的傳說。

(二)關於“太陽形盤”。很像方向盤的所謂“太陽形盤”一直被誤讀,實際是“月亮五更盤”,中心是月亮,圓內五根線表示五更(五鼓、五夜)時辰,相當於現在的鬧鐘,後來演化成五行、五星(金木水火土)。古時沒有時鐘,而城內需要報時,就把夜晚分為5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月亮五更盤”是懸掛在建築物上(如鐘樓)的神器,小孔洞是插入五更不同象徵物(如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的位置,時間長短可以用香燭燃燒計算,更夫可以敲打響鼓12345報時,這種習俗至今還有遺存。

五行,起源於夏朝,從人手五指啟示而來。《尚書·甘誓》記載,大禹之子夏啟召集六軍將領說,“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這裡“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總之,三星堆的方向盤不是太陽形盤,而是“月亮五更盤”。

(三)關於青銅站立人。此物應是古蜀王魚鳧造型,帽子、眼睛、耳朵、衣服、底座等都可見月亮符號,因此是祭月主持人。那雙鑄造成環狀的大手,抓握的東西應是圓柱形的物體。有的說握的是象牙,有的說握的是蟒蛇,有的說握的是兩樣東西。我們分析,在古蜀時代,魚鳧王有多種身份,比如國王、漁夫,還有祭月主持人(巫師)。在主持祭月儀式時,他手中是“月亮五更盤”,敬拜月亮;在做政教合一的國王時,他手中是金杖(柔軟的、有包裝物),指揮廣大民眾;在捕撈江河野魚時,他手中是月杵船槳,劃的是月牙船。

(四)關於金杖。三星堆是古蜀人祭拜月神的中心,曾經還是原始宗教藝術品設計製造中心,也是世界商貿中心,出土文物就是證據。絲織品是出口的,海貝、尊罍等是外地交易來的。金杖是權力象徵,只有統治者能用,借鑑了外域文化,更多體現了中華文明。黃金原料(沙金)來自古蜀龍門山特別是阿壩一帶,加工技術來自中原地區甚至國外,工序有熱鍛、錘打、剪切、打磨和雕刻,但技術水平比有銘文的殷墟製品差多了。古蜀與殷商交往很多,僅卜辭甲骨文中就有70多次記載。金杖在祭月時也用於指揮活動,發號施令。金箔上的魚、鳥、箭符號,表明是“魚鳧”,祭月的物品有魚鳥,古時這是最好的東西,早期人類是以漁業為生。鳥表示天空,魚表示江河,箭表示捕獲,金杖表示天地聯通,上天入地,這是神的本領。

(五)關於青銅神樹。這是很震撼的奇物,其來源和功用爭論很大。我們分析,神樹造型靈感來自花椒樹,在古代花椒是神物,用於祭祀和辟邪,還有多子和多福之意,其特殊的香味讓人不可捉摸,久久不忘。後來演化為月亮上的桂花樹,與吳剛和嫦娥有關。神樹上9只鳥,來自後羿射掉的9個太陽,太陽對古人有害,不受歡迎。《山海經·大荒南經》有記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居上枝的太陽就是現在的太陽。神樹是征服太陽的紀念和豐碑,並無通天之意。

(六)關於“太陽神鳥”。學術界公認,金沙遺址來自三星堆文化,出土的太陽神鳥(應該叫“光鳥盤”)也許是“月亮鳳鳥”(4只鳳鳥護衛月亮)。《大荒西經》有“女子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羲生了12個月亮,後來神話故事把常羲演變為嫦娥,還奔到了月亮。“光鳥盤”中間的12道光束可能是常羲生的12個月亮,4只鳥護衛著12個月亮。那4只鳥,不是三足烏,可能是三趾鳥,更可能是鳳凰。“光鳥盤”的4只鳥都只有1只長腿,3個腳趾。另外1只腿哪裡去了?可能被獵人或者廚師拿去敬月神了。三趾與三腳,完全不同,許多學者沒有注意這個問題。三趾鳥是真實存在的,世界上現在還有三趾鷗、三趾啄木鳥、三趾翠鳥等,這不是神話,尤其是三趾翠鳥在東南亞國家很多,四川、貴州、雲南等西南地區都有。四川瓦屋山就有三趾啄木鳥。但到目前為止,人們都沒有發現獨腳(腿)鳥,鳥睡覺時是一隻腳(腿)站立,平時則是兩足站立。3只腿的鳥也沒有,神話或者巖畫中的三隻腿鳥,那是生殖器崇拜。漢代畫磚上常有三足烏,那象徵男性。金沙遺址出土的“光鳥盤”,商周之物,是4個雄性鳳鳥圍繞12個雌性月亮飛翔。再看鳳鳥,每個鳥1腿3趾,4個就是12腳趾,數量上也是對等的。

(七)關於神秘符號。從三星堆遺址發現7個神秘符號,類似甲骨文。從出土區域特徵看,這7個符號可能是祭祀符號,都不是生活用語。從形態上看,每個符號與祭拜月亮有關。

有趣的是,10多年前,涼山兩位彝族古文字學者胡成榮和窩底子確,聲稱已破譯三星堆博物館裡陳列的62個神秘文字符號(巴蜀圖語),它們是古彝文“一詩”與“三書”,是四體古彝文字。我們發現,巴蜀圖語與三星堆符號有傳承相通關係,古蜀文字胎死於演變發展之中,許多符號保留了月亮崇拜的印跡。

(八)關於龜背形網格狀青銅器。2022年6月14日,位於7號坑的龜背形網格狀青銅器成功提取,同日在8號坑青銅神壇中發現背罍青銅人像。龜背形網格狀青銅器內含一塊玉器,在網格表面和玉器上都發現了大量紡織品殘留,這個器物象徵烏龜望月,吉祥長壽。青銅神壇刻畫了祭月場景,有姿態各異的青銅人像。在平臺正中央的跪坐背罍小銅人,表示用酒祭拜月亮。罍是盛酒的容器,來自中原的傳統禮器,說明古蜀人受到中原人的尊崇。

三星堆遺址曾是古蜀人拜月祭月中心,不是由外國人更不是外星人創造,真正的創造者是華夏古人。對三星堆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需要多學科、多專業、多領域的交叉融合,應建立“三星堆學”。

作者:李後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版权声明:【古蜀文明】三星堆是古人祭月場‖李後強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9181d2f3f1663b0bfb144ce692f861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