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四公子”切入,聊聊戰國時期的貴族和官員選拔

從春秋看到戰國,頗有些從民國看到新時代的感覺。

民國的那些軍閥,各個桀驁不馴;新時代的那些將領,卻似乎始終聽命於領袖。

於是有人會說:“還是民國的軍人有個性。”

春秋時期也經常出一些怪異的高人,但到了戰國時期,似乎各個都變得忠君愛國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所有的個性,都離不開實力的烘托。

春秋時期,國君與貴族共治天下。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由於兼併戰的加劇,導致國君的集權力度越來越大,貴族們的實力也越來越弱。

在擁有足以制衡國君的權力時,這幫貴族自然敢放任天性、肆意發揮,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們敢作敢當。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貴族雖然還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但在面對國君的時候,已經和官僚沒有太大區別了,自然會給人一種戰戰兢兢的感覺。

我們拿最出名的“戰國四大公子”來說。

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這四人的名氣一個比一個大,但他們的定位,卻始終都是好臣子。

比如說最著名的信陵君,他率領多國聯軍,打得秦軍落荒而逃。

但在面對魏安釐王的猜忌時,他也只能躲在趙國混日子。

後來,魏安釐王將信陵君召回國內,又給了他很多發揮的機會,信陵君幹得不錯,但又遭到了猜忌。

這時候,信陵君也只能選擇繼續混日子,最終鬱鬱而終。

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再說同樣著名的孟嘗君,他聲望最高的時候,據說門下有三千食客。

可沒過多久,孟嘗君被齊王罷官,那些門客立刻離他遠去,只剩下一個馮驩陪著他。

後來,齊王讓孟嘗君官復原職,那些離開的門客就又回到了孟嘗君的身邊。

面對這種情形,孟嘗君也只是感慨,這幫人的臉皮為什麼這麼厚。

馮驩勸他看開點,你有權力的時候,大家巴結你;你沒權力的時候,大家遠離你,就這麼簡單。

自齊王毀廢孟嘗君,諸客皆去。後召而復之........孟嘗君太息嘆曰:“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先生所知也。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莫顧文者。今賴先生得復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復見文乎?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曰:“.....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獨不見夫趣市朝者乎?明旦,側肩爭門而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賓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願君遇客如故。”

通過馮驩的話,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如果孟嘗君無法受到齊王的重用,他就沒有權力。

這對於春秋時期的貴族來說,簡直無法想象。

比如宋國就曾經有一位公子,因為一塊肉,跟國君發生了衝突,最後居然把國君給砍死了,還順便留下了一個“食指大動”的成語。

這種奇葩事件幾乎只會出現在春秋時期,而很少出現在戰國時期。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國君要集權,為什麼不乾脆把這些貴族連根拔起呢?非要給他們留一點。”

這一點要從生產力的發展來解讀。

在紙張並未大範圍流行的時候,知識的傳播並不便利。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想培養官僚,其實是一件成本偏高的事情,僅憑國君根本做不好。

於是,貴族就要出面,幫助國君分攤壓力。

他們分攤的方式也很簡單,那就是養門客。

比如說孟嘗君,他門下的三千門客,只要有一些冒尖的,孟嘗君就有可能推薦給國君。

大家還記得秦國丞相范雎嗎?他當初在魏國的時候,就是大夫須賈的門客。

如果不發生後來一系列陰差陽錯的事情,須賈很有可能會把范雎推薦給魏王,讓他替魏國效力。

大家還記得為秦國主持變法的商鞅嗎?他當初在魏國的時候,就是宰相公叔痤的門客。

公叔痤臨終前對魏王說,你要麼重用商鞅,要麼殺了他。結果魏王沒用也沒殺,商鞅這才離開魏國前往秦國。

替國君幹活和選拔人才,才是戰國時期貴族的常態。

這導致權力高度集中,進而導致幾十萬人的大戰經常爆發。

版权声明:從“戰國四公子”切入,聊聊戰國時期的貴族和官員選拔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a49083c4c037f737bc5775e3a1aadd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