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轟動的大案,“同光三大案”之一,東鄉血案是如何收場的?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我們都知道陳可辛導演的電影《投名狀》是根據晚清大案“刺馬案”改編的,所以“刺馬案”也因此被現在的人們所熟。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和“刺馬案”同樣的晚清大案——“東鄉血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東鄉血案的來龍去脈。

電影《投名狀》的劇照
一、血案發生之政治背景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要想更好的瞭解這段歷史,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發生事件的政治背景。
在清朝前期的時候,雍正皇帝期間實行了攤丁入畝的土地政策。意思就是,農民只需要繳納地丁銀一項稅就可以了。
所謂的地丁銀,可以理解為現在的農業稅。就是糧食收穫後,一部分換成銅錢繳給政府。
這裡有一個前提很重要,就是要把上繳的稅換成白銀。同時,清政府也規定了銅錢和白銀的兌換標準。

(雍正時期的稅收票據)
到了清朝同光年間的時候,已經經歷了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加上清王朝統治者的腐敗昏庸無能,以及龐大的軍費開支。內憂外患的疊加,導致清政府的財政即將崩潰。
為了多增加稅收,不得不向百姓加徵稅收,於是就加重了西南地區的賦稅,尤其以四川最為嚴重。
而且在實際徵收的過程中,各級官府又層層加碼,到了百姓頭上,實際徵收的稅已經超過規定的數十倍,大部分百姓已經無力承擔這沉重的賦稅。
政府徵收不上來,就組織當地豪紳成立了一箇中介機構——捐納局,先由豪紳墊付百姓所有稅款,然後豪紳再通過捐納局向百姓徵稅。

(豪紳在捐納局)
豪紳可不是善良的慈善家,墊付了百姓的稅款,肯定想著數倍的賺回來,所以就無所不用其極般的增加各種徵收標準,而且還把銅錢兌換白銀的標準隨意大幅度提高。
而且也從來不會公示各種稅收的具體名目和款項,如果有人不順從,豪紳聯合官府就會以“偷稅漏稅“的罪論處。

(清末百姓生活照片)
在這樣的政治大背景下,百姓的艱難處境可想而知。可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當人們的生存都沒辦法保證的時候,就一定會有人挺身而出的。
二、挺身而出的英雄
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四川東鄉縣的一個農民站了出來,他叫袁廷蛟。
袁廷蛟和地主叔叔商量,就想著一起去京城告御狀,但是他們兩個人的動機完全不同,袁廷蛟是為了能夠讓百姓減少苛捐雜稅。
而他的地主叔叔,則是因為想加入捐納局而不得,懷恨在心才要告狀的。
袁廷蛟和他叔叔,在同治十一年也就是1872年,去到了京城,找到了步軍統領衙門,也就相當於今天的公安部,遞交了狀紙,但是並沒有引起重視,只是把他們押解回四川,交給了四川的總督處理此事。
可想而知,四川總督吳棠對於他們的越級告狀不滿,於是就將他們杖打一頓,並讓戴枷鎖一個月。卻並沒有理會他們的狀告。

(清朝官員杖打圖片)
第二年,袁廷蛟繼續向縣長狀告豪紳私加苛捐雜稅。可是縣長和豪紳本來就是蛇鼠一窩,縣長就指責袁廷蛟誣陷,駁回狀告。
然後袁廷蛟就又去省裡告狀,四川總督吳棠就把案件交給市裡和東鄉縣查辦,而且豪紳裡邊有一個人,就是候補知府張裕康。知府相當於市長,所以結果可想而知,各級官府官員並不當回事,只是一味的拖延而已。
同時豪紳們找到了袁廷蛟的地主叔叔,同意他進入捐納局,於是就剩下了袁廷蛟一個人孤軍奮戰,同時也失去了地主叔叔經濟上的支持,狀告變得更加艱難。
但是他早就下定決心,和豪紳們對抗到底,所以他也並沒有放棄。
然後袁廷蛟繼續向省級的總督衙門狀告,要求官府清算各種稅款,制定詳細的相關納稅政策。但是畢竟人單力薄,官府並沒有理會他的請求。
但是袁廷蛟為民請命的義舉在百姓中間傳開了,都開始自發支持他。在光緒三年,也就是1877年的三月,袁廷蛟和數十名百姓,在捐納局門口要求清查稅收帳目,由於人少,被趕走。
2個月之後,袁廷蛟和近千人,在東鄉縣城牆外豎立了“糧清民安“的白布,並不斷吶喊,人也越來越多。縣長無奈,只能大閉城門。
於是百姓就在城外坐守了三天,最終驚動了知府,來到了東鄉縣,知府向百姓承諾,減徵捐稅,讓袁廷蛟,官府和捐納局一起清查歷年繳稅情況。

(百姓在城牆外聚集)
就這樣,袁廷蛟和百姓終於散去,算是達到了自己的第一個目的。
狀告終於平息了一段事件。可是事與願違,平息下的安靜卻醞釀了更大的危機。
三、東鄉血案的發生
百姓們得到了知府的承諾,可是事情並沒有順利進行。
豪紳們一直各種理由拖延清算帳目,後來直接找人假扮官差,四處散播謠言說,官府要捉拿袁廷蛟,導致了人們都不敢再去官府查賬,然後就不了了之了。
又過了7年,光緒十年,即1884年10月,東鄉縣換了縣長,新縣長孫定揚和豪紳沆瀣一氣,又將銅錢兌換白銀的比例提高,並不斷派人催收稅款,這個事情就成了血案發生的導火索。
百姓們再次爆發了,袁廷蛟繼續和百姓要找捐納局清算帳目。與此同時,土匪頭子吳奉山, 販賣私鹽的馬洪侖也帶著各自的小弟加入了,想著趁火打劫。
至此,事情變得逐漸複雜起來了。
2個月之後,團練的團首,相當於公安局的局長,李開邦和吳芳體找來豪紳和袁廷蛟等代表去清賬。
當晚先讓袁廷蛟等人在旅館休息,第二天清賬,但是當晚2位團首就放火燒了旅館,並誣衊袁廷蛟等人縱火,結果就是除了袁廷蛟命大逃脫,其餘百姓代表全都被殺。
此事件之後,官府更加肆無忌憚了,繼續增加稅收,至此百姓和官府,捐納局的矛盾徹底激發,並由此引發了接下來的一系列流血事件。

(清朝官兵和百姓鬥爭)
民間一些人組織一些小團體,開始和官府,捐納局進行互相的毆打報復,時常會有死傷的事情發生。
因為之前有土匪和販賣私鹽的頭目參與,所以官府和捐納局就向四川總督報告袁廷蛟等人聯合土匪造反,要攻打東鄉縣城,請求發兵剿匪。
四川總督吳棠就派李有恆,雷玉春,謝思友等人率兵前去平亂,之後就立馬卸任了總督,由文格擔任新總督。
其中,謝思友在途中查出了並非袁廷蛟等人叛亂,並向新總督報告,但是新總督文格並未理會,至此可能阻止血案發生的希望就沒有了。
李有恆,雷玉春兩個人並不在乎事情的真相,只想藉此機會建功立業。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無惡不作。百姓聽到官兵的行徑,都跑到了山寨裡。
可是四川多山,山寨也多的地理優勢,並沒有拯救得了百姓。
在上山追剿土匪和袁廷蛟等人的路上,遇到的不管老幼婦孺,皆沒有逃過官兵的追殺。
等到百姓們都上山了,官兵在當地豪紳的帶領下,先是洗劫村莊,然後就是通過各種欺騙的手段,將各個山寨逐一攻破,不管是土匪,百姓,孩子都沒有逃過厄運。死者數以千計。

(清兵在山寨圖片)
袁廷蛟比較幸運,逃過了官府的層層圍剿和追殺。最後和父親來到了京城,準備繼續告狀,但是很快就被巡城的官兵抓到,移交到了刑部審訊。
血案已經發生,悲劇已經釀成。屠戮了數以千計的百姓,東鄉血案就這樣發生了。
四、東鄉血案的收場
袁廷蛟的狀紙經刑部終於到了朝廷,同時在朝為官的監察御史吳鎮就是四川人,東鄉縣發生叛亂之後一直關注著自己的家鄉。
最後也從當地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就上奏了朝廷彈劾了文格和李有恆。
朝堂一片譁然,慈禧下令李瀚章和文格共同查明此事,但是李瀚章不久就又改任去了湖廣,查案的工作就由四川總督文格負責了。
不出意外,調查結果就是袁廷蛟叛變,李有恆平叛有功,平叛過程雖有一些小錯,但是無傷大局。
一些四川籍在京官員,都多少聽說了此事,認為文格不辨是非,顛倒黑白,所以集體聯名要求重新徹查此事,最後也都提供了一些李有恆等人濫殺無辜的證據。
然後慈禧下令讓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查明此事。
丁寶楨這個人,是靠著鎮壓太平天國有運動起來的,對農民反叛很反感,並沒有秉公辦理。他避重就輕,淡化李有恆等人的罪行,判定袁廷蛟謀反。
慈禧將丁寶楨的調查結果在朝堂議論,但是很多大臣表示反對,更有人直接彈劾丁寶楨有意偏袒李有恆。要求另派人查辦。
慈禧又派了兩江總督李宗羲查辦此案,李宗羲是四川人,接到旨意後,並沒有大張旗鼓的調查,而是暗地裡調查走訪,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之後,就上報了朝廷。

(清朝官員判案圖)
由於丁寶楨和李宗羲的調查結果完全相反,且各執一詞,慈禧又派禮部尚書和侍郎查辦此事。半年之後,禮部尚書和侍郎兩邊都不得罪,給了一個折中的調查結果。
最後沒辦法統一,晚清重臣張之洞上奏,既然多方各執一詞,那就由刑部直接審理。而後慈禧准奏,刑部經過了一個月的審理,最終出了終審判決。真相也終於水落石出。
李有恆被斬首,東鄉縣長孫定揚被斬首。
其餘各人都被不同程度的判處。袁廷蛟最後判定雖然沒有謀反,但是聚眾鬧事,引發血案被判斬首,但是袁廷蛟父子早就被丁寶楨在獄中暗殺。
至此東鄉血案徹底結案。
朝廷為了安撫人心,鑄鐵碑“永不加賦“立於東鄉縣衙前。
後世人們為了紀念袁廷蛟,也根據袁廷蛟事蹟撰寫了很多戲文,經典川劇《巴山秀才》的故事原型就是袁廷蛟。

(紀念袁廷蛟的碑)
版权声明:晚清轟動的大案,“同光三大案”之一,東鄉血案是如何收場的?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a5c6ccb696d99a76eafd7e470d821e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