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這部電影,第一部戰爭喜劇教科書,《舉起手來》向它致敬
說到中國電影中的戰爭喜劇,很難繞過《舉起手來》這部經典之作,毫不誇張地說,很多人的喜劇啟蒙,都是這部電影。但是,卻很少有人瞭解,在這部電影出現之前,1966年遙遠的電影故鄉法國,誕生了第一部偉大的戰爭喜劇教科書《虎口脫險》。而《舉起手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便是這部電影的中國致敬之作。
故事情節
如同《舉起手來》一般,這部電影的大背景也是二戰時對抗法西斯的故事,不過對於當時的英法兩國,他們對抗的是德國法西斯。
英國空軍在法國上空被德國法西斯擊落,幾位英國戰士緊急跳傘,為了能夠安全匯合,他們制定了“鴛鴦茶”暗號。在巴黎這個大城市中,一場激烈而又讓人捧腹大笑的追逐喜劇,就此開始。

二戰時期,法國面對德國的侵略表現出了極其丟人的一面,堅持僅僅42天之後
便屈辱投降,成為世界的笑話,不過,儘管當局投降的夠快,但法國人民特別是巴黎人民心中還是有一股反抗的精神,只等著一團火焰點燃。

三人雖然分散在城市各處,卻都得到了不同市民的幫助,經過一系列陰差陽錯的意外後才重新聚首,此時,不僅三位空軍要“虎口脫險”,還連帶兩位不是那麼和諧的巴黎市民一塊逃命,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音樂指揮家,另一位卻是有點小呆萌有些小精明的油漆匠。

五人組合聚齊之後,便開始了逃出淪陷區的歷程。當然,僅僅憑藉他們五人的力量還是不夠,作為被侵略的一方,法國人民看到幫助他們打擊德國的英國戰士,自然是能幫則幫,在美麗溫柔的戲劇院老闆女兒,善良友愛的修女嬤嬤等人的幫助下,最終得以成功脫險。
中國電影的致敬
如今看來60年前的這部電影,無疑對中國90年代的戰爭喜劇片有極大的啟發意義。就像《舉起手來》《絕境逢生》這兩部經典之作,作為中國戰爭喜劇電影的巔峰之作的兩部作品,正是從這部電影中學習了不少經驗,才得以成就經典的名號。

比如在《虎口脫險》中鬥雞眼的德國士兵正是《舉起手來》中潘長江所飾演的羅圈腿士兵的原型,不過在《虎口脫險》中鬥雞眼只是充當一個次要的搞笑角色,羅圈腿在片中卻是首要的反派搞笑角色。

還有《絕境逢生》中鐵匠與老萬的組合就借鑑了《虎口脫險》中音樂指揮家和油漆匠的組合與設定,兩個搞笑組合同樣在電影中取得了極大的喜劇效果。其次,整個故事雖然參考《虎口脫險》,但也是有現實基礎,其取材於浙江漁民在抗戰中營救美國空軍飛行員的真實事件。

只不過編劇在寫作過程中,覺得救飛行員的故事,觀眾可能會覺得比較老套,為配合觀眾的口味增加一點新鮮感,這個故事就由救援飛行員改為了營救潛艇兵。
中外電影對比
《虎口脫險》雖然更早上映,但在豆瓣評分上卻有8.9的評分,而作為我們本土的電影《舉起手來》《絕境逢生》卻只有7.2和7.9的評分,類型上相似,題材上大同小異,而且這兩部還更加貼閤中國人的幽默口味,卻為何又如此兩級分化呢?
綜合各種意見,不外乎幾點問題,而有一個原因,很多人一定意想不到。
虎口脫險是童年記憶。當然這一點適用於80後,畢竟,這部譯製片當初一經上映,立刻火遍全國,而當時80後正是觀影主力,對於《虎口脫險》的評價自然水漲船高。

對影片質量有所看法。很多人僅僅認為中國本土的兩部電影只是簡單的模仿,就想當然地覺得不好看,甚至在沒有看過的情況下,直接給本土電影低分,實在是不夠公平。實際上,我們本土電影相當於後發制人,在老影片的基礎上,不僅做到了結合本國文化的本土化重新創造,而且,還針對老影片本身就有的一些小缺陷,進行了很好的完善,使電影有了更高的藝術水平。

外國的月亮圓。這一點是很多人都想不到卻事實上存在的,既讓人憤怒也讓人覺得可笑。先不提時隔多年之後,電影技術的提升,就是電影劇情的設計也要比老電影更為緊湊,合理和幽默。同時,因為《虎口脫險》是法國電影,其中有些法國式的幽默,中國人看來其實並不好笑,恰恰相反,本土的兩部電影,充分契合普通中國人的笑點,與水土不服的外國電影,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以筆者的觀點看來,我們本土化的兩部電影《舉起手來》與《絕境逢生》確實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品質。當然,作為教科書的《虎口脫險》在電影史上的地位也不可撼動。
不過,外國經典電影與中國本土電影的高低優劣,向來眾說紛紜,每個人心中也都有自己的判斷與標準,至於究竟如何,或許只有時間才能最後說明一切。
PS:電影中的女主角雖然戲份不多,卻驚豔非凡。









版权声明:60年前的這部電影,第一部戰爭喜劇教科書,《舉起手來》向它致敬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a6e14fea1f85cdaf2e30fede6ba781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