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尼山孔廟行

曲阜的由來,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公元前249年楚國滅魯,始設魯縣,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隋開皇十六年(598年),詔改縣名為“曲阜”,一直沿用至今。

曲阜是神農故都、黃帝生地、周漢魯都、孔子故里,素有東方聖城的美譽。曲阜是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 尼山孔廟景區位於曲阜市東南部尼山東麓,由尼山孔廟、尼山書院、夫子洞及周邊以側柏為主的古樹群組成。今天,我們就來這裡參觀了。

  尼山,原名尼丘山,位於曲阜東南二十八公里處,海拔340米,五峰連峙,風景秀美。山下魯源村即《史記》所謂“哪邑昌平鄉”,為孔子父親叔梁紇(he)(名,後世尊為叔梁公) 生前居地。孔子父母為老夫少妻,因“禱於尼山而得孔子”。孔子頭頂中低周高,形如尼丘山,故取名日“丘”,字“仲尼”。後世避聖人諱,省“丘”字而稱“尼山” 。尼山孔廟位於尼山東南麓,歷史上亦或總稱尼山書院,是在孔子出生地起建的紀念性建築。尼山有廟始見於北魏,原為奉祀孔子父親叔梁紇的廟宇,五代後周顯德年間(954 一959年)以尼山為孔子發祥地,始建廟宇主祀孔子。宋、金、元、明、清均擴建重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形成現存規模,後又多次重修。現存尼山孔廟有殿、堂、門、 亭等建築27座81間,分東、中、西三區。中區有大成殿、寢殿、兩房,東區有講堂、土地祠;西區有啟聖王殿、啟聖王寢殿和毓聖侯祠。整個建築佔地16000平方米。

  尼山孔廟的第一道大門為欞星門(意與闕里廟之門相同)。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修廟時添建,三間四柱,為八角柱,前後有石鼓夾抱,柱上出雲朵,首飾蓮花座。中二柱頂刻圓雕石獅,傍二柱頂刻花瓶。明間陰刻“欞星門”三字,上刻火焰寶珠。坊兩側建有八字牆。

  石構欞星門,門前石橋旁建碑亭,立有《重修尼山孔子廟記》碑。門前東側臨崖處,相傳孔子在此觀五川匯流,有後人建木構“觀川亭”。《論語》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即是此地。

  古建築群內及周邊生長有 1539株古樹,與建築群交相輝映,是尼山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在生態、景觀、歷史、文化和科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它們歷經風霜,卻依然做立挺拔,讓人肅然起敬,感嘆生命的強大與神秘。

有幾棵側柏 ,位於尼山孔廟前樹齡400年,樹高15.5米 胸圍1.5米,冠幅東西5.4米,南北6.5米。 此樹群原種植在護坡牆內,隨著樹齡的增加,樹幹增粗、樹基部三分之一探出護坡牆向上挺拔生長。樹冠塔形、主從枝生長良好,樹基部萌發小枝,生長勢旺盛,也成為孔廟奇觀。

  大成殿5間,單簷歇山,頂覆黃琉璃瓦,雖系清代重建,仍保留元代木結構風格。東西兩廡各5間,寢殿5間,東路有講堂、照壁,土地祠。西路有啟聖殿,祀孔子父叔梁紇。後為寢殿,祀孔母顏氏。毓聖侯祠位於中路北部,奉祀尼山神。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殿始建於宋慶曆三年(公元1403年),金、元、明、清多次重修,現存為清道光年間重修。殿五間,單簷黃瓦歇山頂,簷下有斗拱,前簷柱為石質,八角形,每面均為淺刻小幅雲龍。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神龕及塑像為1989年複製,原像等在“文革”初期被毀。殿前有元代石幢,記載了當時的修廟、祀廟的歷史情況。

  孔廟也有一棵長的像龍的柏樹,也得千年了。據說摸摸龍頭,啥事不發愁,摸摸龍身,萬事稱心。

  大成殿,清道光年間重建,裡面供奉孔子、顏回、曾參,孟子、子思及四配塑像。他們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其弟子將其發揚光大而流芳百世,並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其子孫後代也享受了至高無上的榮華富貴。

  寢宮,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殿堂。 內設神龕及亓官氏牌位。亓官氏,宋國人,孔子十大九歲時兩人結婚,她六十六歲時去世。 宋代追封為鄆國夫人,明代隨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夫人。

千年側柏,位於尼山孔廟寢殿前,左右兩株,樹齡均 2100年樹高19米,胸圍3.6米,冠幅東西10.4 米,南北11.3米。樹冠圓形,主枝生長良好樹皮灰褐色,紋理清晰。

  啟聖殿前面有三門,名為啟聖門。 上午恰好濟南來了三車遊客,也是來逛尼山孔廟的,他們大都是退休的多。

  啟聖殿是供奉孔子父親叔梁紇的地方。叔梁紇,春秋時期魯國限邑大夫。祖上原為宋國貴族,後來,為躲避宋國戰亂,全家人流 亡到了魯國諏邑。據史料記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是聞名於諸侯國的勇士。在偪陽之戰中,他力託城門,救出眾多士兵, 從此“以勇力聞於諸候”。叔梁紇人品出眾,博學多才,能文善武,擔任陬邑大夫,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魯襄公二十四年,去世,時年七十四歲,安葬於梁公林。後世憑藉孔子的地位,追贈齊國公。

  叔梁紇(公元前622—公元前549年),孔氏,名紇,字叔梁,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劉店集鄉王公樓村)人。春秋時期魯國大臣,宋國君主的後代,孔子的父親。他人品出眾,博學多才,能文善武,擔任陬邑大夫,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魯襄公二十四年,去世,時年七十四歲,安葬於梁公林。後世憑藉孔子的地位,追贈他為齊國公。

  啟聖王寢殿,供泰孔子母親顏徵在,因孔子父親被追封為啟聖王,所以她被稱為啟聖王夫人。

  神皰位於廟的最後部,是用來置備祭品的場所,初建於金代,今存為清道光年間建築。正房三間,西廂房二間,均為灰瓦硬山頂。

  尼山書院,位於尼山孔廟東北隅,原為 尼山書院學錄的辦公處所。 元后至元二年(1336年), 中書左丞王懋德奏請在尼山 創建書院,並保舉彭瑙為山長,創建尼山書院。元朝末年,尼山書院敗落,至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有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弘緒,四氏學學錄孔公璜再次修建。歷史上也將整個尼山古建築群總稱為尼山書院。

  有副對聯上聯是: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下聯是: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上聯化用《易》意,贊孔子道德崇高。謂其德行與天地相合,其光輝與日月相等,其進退與四季代謝一樣整然有序,其獎罰與鬼神所降的吉凶相應。下聯概括韓愈《原道》:“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聯語氣勢恢宏,符合孔子這位“萬世師表”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崇高地位與身份。

  在觀川亭東側崖下有“坤靈洞”,因孔子在此降生,故稱“夫子洞”。

  《史記·孔子世家》 載,孔母在此祈禱而生孔子。傳說叔梁紇與原配夫人施氏生了九個女兒而沒能生個兒子。於是叔梁紇請求顏姓三姐妹哪個願意做妾為他生兒。只有三女顏徵在願意嫁給他。64歲叔梁紇和20歲的顏徵在經常去尼山祈子。多次祈禱之後,果然懷孕。待十月懷胎時,忽然夢見一位垂髻的仙女,手牽著一 只滿身龍麟的獨角獸,背上坐著一小孩。 仙女言:“此獸名叫麒麟,專為送子而來。 顏氏就解下腰間的繡紋,向麒麟角上縛住。麒麟霍地張口狂鳴,嚇得顏氏從夢中涼醒過來。顏氏將夢境告訴孔父,孔父說:“相傳文王出生時,他母親也夢麒麟送子, 諒來是吉祥之兆。”於是夫妻兩相約前去尼山還願, 卻在回程的途中一個山洞裡生下孔子,這就是夫子洞。夫妻二人一看孔子奇醜無比,仔細一打量,卻見孩子頭頂如反盂,中間低四周高,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首上圩頂”,面部則有七露:雙眼露筋、雙耳露輪、鼻露孔、嘴露齒,看上去像個怪胎, 叔梁紇以為生了個怪物,便決定將孩子棄於野嶺,扶著剛生完產的顏徵在便返回了 家中。當時正值夏天,孔子被遺棄後,躺在草地上熱得真喘粗氣。此時,天空一隻盤旋的老鷹看見了,便飛身來到孔子邊上,用翅膀給他扇風降溫。黃昏時,從山上走來一隻老虎,把他銜進山洞,為他哺乳, 這就是傳說中的龍生虎養鷹打扇。可見孔子確實是天降聖人,果然不同凡響。他的儒家學說一直流傳至今,真是“金聲玉振”,不愧是影響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版权声明:曲阜尼山孔廟行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b59b7ab4042a7eade43d19d138ecd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