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如何給已故的先人們送“錢”——傳統民俗文化探討之一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孝道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孝道不僅體現在對在世的父母、祖輩老人們的關照贍養,而且還有對已故的先輩們的追思紀念,如清明節的上墳掃墓;六月六的灌湯(綠豆小米等熬成的稀粥到墳前獻撒);十月一的送寒衣以及逢年過節燒(送)紙錢、獻花等,以表達對先人們的感恩與緬懷。
給已故先輩奉送紙錢,有的地方叫給先人送盤纏,更多的人則簡稱送紙,其實也就是根據我們活人的日常生活購買所需,要用到錢幣這個交換介質而想象出來的亡人到那個世界也需用錢,因此奉送給先人們一些“錢”,讓他們手頭寬泛“生活幸福”。在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演化與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送紙也形成了一套程序與規式:
1.印“幣”,在刻制好的幣模上塗紅色染料或印泥,將裁好的與印模大小相等的幣紙按上去再揭下來晾乾,冥幣就造好了,也有用剪刀將紙摺疊剪出銀元的樣子等等。現代人更有機器印刷的票面精美而面額無限大的劃時代冥幣可供選擇,不勞自己開手工作坊。
2.包紙,將“錢幣”按外包裝的大小摺疊,對角放在外包裝紙上,左右上下對摺用漿糊封粘成長方形(長是寬的兩倍)的立式信函,外包裝紙一般用黃色,但親人剛去世三年以內孝期未滿的則用白紙,用黃紙包裝的在中軸線上還要貼一條約2釐米的紅紙條帶,長度約封面的五分之四,下部留空。
3.寫紙,就是在外包裝上寫明由何人收用,何人送出的以及投送(焚化)的時間等,這也就是本文要表述的重點。外包裝的正面,我們把它豎分成五行,從右部開始第一行叫申由行;第二行叫鳳眼行或起眼行;第三行也就是正中間的一行叫中堂行或九五行,意思取九五之尊(單數九為最高最大,五為最中間核心位置),也就是在封面整體佈局中最重要最尊貴的位置;第四行叫具名行;第五行叫具時行。寫時先從第二行距頂部約二至三字的部位起筆,寫“奉申”二字,奉是恭敬奉獻的意思,古代禮儀下級給上級呈文,小輩給長輩遞飯食都要舉過自己額頭並曲躬(上半身前俯)後對方再接受,下級、晚輩對尊長有事報告或表述叫申呈申告申報等。因為這個地方處於封面的“眼睛”部位,所以叫鳳眼或起眼。接下來寫第一行申由行,就是因何事由呈送這筆“錢”,從上往下三分之一處起筆(約相當於人體的胸部)也稱起胸,寫“謹為春節(或清明節、某節等)具冥資一封”,也可省掉冥字但不能省具字,具是準備籌備(有很多人只寫冥資,造成意思表達不全面),謹是謹慎謙卑,意思是要過春節了,我謹記著給您老準備了一份紅包。再下來寫中堂行也是用詞最需要注意的,因為這裡是寫收“款”人也就是籤我們的某位祖先的牌位處,從頂格起筆寫“故考某公或妣某慈君之神 收享(或收用)”,故就是已故去世,“某”指父母親的姓氏,如果是父母合送一封時將考某公與妣某慈君並列,父在右(上手位)母在左(下手位),古代一夫多妻的父在中間位,母與庶母分列左右,考妣二字也可寫成父母二字。如果是祖父母或曾祖父母,亦或岳父母、舅父母、姑父母等等可在故字之下按標準稱呼及逝者姓氏變動。需要注意的是新逝長輩在未滿三週年(白紙包裝的)要將“之神”寫為“之靈”,所謂新逝者為靈日久者成神。“收享”二字無論牌位稱謂部分剩餘空間多少,都要寫在紅紙以外的最底部,因為它不屬於神位牌的主體構成部份,僅是一個動詞。如果我們的這位先人生前是古代七品或近現代縣團級以上的官員,考妣之前要加上個顯字,顯是顯達顯赫顯耀有地位和權勢的意思,母親無論是否受冊封都可以加受顯字,這是妻隨夫貴的道理,現在有很多人不管自己先人是何等位置即使平頭百姓,都馬馬虎虎一概加上顯字,主要是沒弄清顯字的意思而鬧了笑話。一般情況下,除了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以上的其他遠祖則合寫一包即可,牌位寫“故某氏門中三代以上宗親諸祖先遠之神 收享,”因為三代以內的我們已分開送了,這份裡面是不包括三代的,所以要註明“三代以上”,也有很多人省了“以上”二字是不正確的。再如果你怕麻煩圖省事,給所有的先人總送一包,就可以寫成“故某氏門中歷代宗親先遠之神 收享”。還有古代名門望族專門設有祭祖的房間和寬闊的祖堂,同時也有較完整的家譜記載的則上溯到高祖及六世、七世高祖等分出來寫,落款具名則對應為玄孫及六世、七世玄孫,以顯示其源遠流長。第四行具名行,顧名思義也就是寫陽世子孫的姓名,告訴先人是誰呈送的。具名要從陽世輩份的最高位依次排列到最低位,不能省略,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為這是藉此機會告慰先人我們的家族子孫連綿後繼有人。要從中間(相當於人體腰部)起筆也叫起腰,具名要根據與中行“收款人”的對應關係來自稱,如中行是父母,具名就是“男XXX孫XX曾孫XⅩ”,男(兒子)加姓氏,孫子以下不再寫姓氏;如果中行是岳父母,具名則是“愚婿XXX外孫XX外曾孫XX”,落款具名之所以要寫愚婿而不直寫婿,是表示本人的謙遜有教養以及對逝者的恭敬。因古代有“女不上紙”的講究,所以親生女無緣具名,依此類推,有女無兒戶只能以女婿或堂侄等具名。給三代以上遠祖奉送的落款具名為“裔孫XXX次裔孫XX末裔孫ⅩX”,每一輩份有多人的則將名字縮小並列。最後是第五行具時,寫送出(焚化)的時間,如清朝時為“大清光緒元年歲次乙亥正月初三日 叩送”,現在則寫“公元某某年某月某日 叩送”,要從上部四分之一處起筆,相當於人體肩部故稱起肩,“叩送”二字要放在最低處,意思是跪著焚化叩頭呈送,現在也有人嫌地面髒站立焚化後鞠躬了事,這就不能叫叩送了。正面寫完之後要翻過來在上下粘縫處分別寫封字或寫一個大大的封字,以表示除了中堂線上所具的先人自己外,其他人不得拆封。
4.接紙,也叫接先人,就是將寫好的紙端在香盤裡,到先人墳上或自家大門外焚香奠茶,迎請先人到家,將紙按輩份大小從中間向兩邊依次序排列在家中供桌之上。
5.上供,給請回來的先人供上香、茶水、花、果及飯食等,也可同時舉行樂供養(播放佛、道教的音樂及誦經佛號等)。
6.送紙,也就是送先人,將請回來的先人經過適當時間的供養後再送到墳頭,焚香化紙三叩首,有的還要說一些贊誦、祝福、祈願之類的吉祥用語,信仰佛道教的在化紙時還會念誦超度咒語及偈子等,整過程序到此終結。
筆者見淺識薄,讀書有限,疏失之處在所難免,拋磚之筆意在引玉,另有高見者盼不吝賜教,評論區或私信教示均表鳴謝!
版权声明:逢年過節如何給已故的先人們送“錢”——傳統民俗文化探討之一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d50f9a66a882bc890cafeb58ef45e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