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京南科技產業大棋局,京津冀科創破局迷思,科創操盤手的時代
本文源起於與多位京津冀科創加速、科創孵化帶頭人的深度交流
京津冀科技產業真正的發展動力在哪裡,為什麼周邊區域很難承接北京豐富的高科技產業,絕對不是因為津冀產業基礎薄弱的原因,歸根到底是找不到破解科技產業大棋局的陣眼,找不到承接科技產業落地的佈局,找不到科技產業商業化運營的抓手,大棋局的關鍵不在於棋局有多宏大,關鍵在於如何落子行棋、如何解碼破局,一切的謎底在於找到破局的陣眼和破局的操盤手。
大棋局的核心不在於棋局佈置的有多大有多妙,關鍵在於如何落子行棋以彰顯真意,京津冀科創產業發展最不缺的就是高屋建瓴的大布局,不管是學美國硅谷還是學英國M4走廊,亦或是日本、新加坡、英國、德國科技園區和科技城的發展模式,這個頂層的戰略和模式都能說出不少來,不管是什麼科技走廊、科技硅谷、科技產業集群、科技產業帶、科技產業城、科技產業谷等等,所謂的頂層戰略定位這個帽子,似乎都不缺,但是最終這些巨無霸的大項目大規劃都是要落地到具體的商業化項目層面的,這是逃不開的,沒有一個個具體的科創項目和商業化項目去落地推行,一切的大棋局大布局都是空中樓閣而已,不值一提。京津冀的科技產業佈局已經到了深度垂直化、深度商業化、深度場景化、深度一體化的階段,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大而全的大規劃大戰略,而是怎麼落子行棋、怎麼商業化運作、怎麼落地推行的問題。

(一)開啟京津冀科技產業深度商業化階段
京津冀科技產業發展走過了宏大周密的搭臺階段,不管是政策規格、政策密集度、政策跨越度、政策交叉度、政策深度廣度,都算得上豐富厚實了,以京津走廊沿線腹地為例,基本上就涵蓋了自貿區政策、改革試驗區政策、科技轉移示範區政策、經濟開發區政策、空港經濟區政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政策、自主創新示範園區政策、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政策等等多重政策優勢,應該來說在政策維度是多重覆蓋、高規格高廣度深度,給予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和自由度,這還不包括周邊雄安、固安、白洋淀、永清、霸州等地方的諸如高新區、綜保區、經濟開發區等政策的輻射,幾乎把政策的力度和空間釋放到了最大。
可見京津冀科技產業的發展已經過了政策驅動期,也就是以政策拉動為主要發展動力的階段,也過了政策搭臺、機構唱戲的階段,現在是真正到了產業落地、項目落地、技術商業化、產業深度協同的發展階段了。這個階段最本質的要求是什麼?是精準化、垂直化、商業化、價值化和落地化,一切向著更加務實、專業、價值創造的方向演進。這個階段的參與者一定要具備更強悍的商業創新能力、專業化運營能力、商業落地能力、資源整合與調配能力、全週期資本運作能力,當然歸根到底是商業化運作的能力,也就是能實實在在依靠科技產業、科創產業落地推行,實現價值創造並盈利的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階段的項目最怕貪大求全,最怕還是炒地皮的那一套,最怕還是拿著一堆看似高大上卻落不了地的資源套地套貸款的那一套,這個階段需要的是貨真價實有商業化運營能力的參與者,哪些動不動就要建一座城、動不動就要搞一條街的,動不動就要串聯多少個區域的操盤者,動不動就把所有高科技產業、所有戰略型產業大包大攬的操盤者,歸根到底都會淪為舊時代的接盤俠。科技產業如果不能商業化不能落到產品和服務層面,不能做出看得見摸得著賣得出的產品服務,科技產業的發展就一直是空中樓閣,能做到商業化和效益化才有未來。

(二)屬於科技產業運營操盤手的時代來臨(高能)
如果說京津冀是科技產業的聚寶盆,那麼北京毫無疑問是科技產業的制高點,而這個制高點上的明珠就是科技人才,科技人才也是我們發展科技產業的牛鼻子,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真正能讓科技產業運轉起來,真正能夠驅動科技產業實現價值創造的,一定是產業商業化運營的操盤手,一定是推進一個個科技科創項目落地的操盤手和操盤俠,這些企業或者這些人做的事情就是插杆子、釘釘子、包包子,這個階段最需要的是這些操盤手和操盤俠的進場推行,這是最根本的。
那麼這些科技產業的操盤俠都有誰呢?我認為有上市公司、產業龍頭、頭部企業、有國資平臺、民營企業,有各種科創孵化、科創加速、眾創空間、校產平臺,以及各種產業投融資、產業資本、產業基金等資本參與方,但是還有一類更為重要的純粹的操盤機構,包括技術轉移服務、技術商業化服務、園區運營託管、招商代理機構、科創加速服務、全產業鏈孵化、平臺賦能機構、投後管理、科技產業諮詢等等。這些操盤俠最根本的價值就是轉化技術、落地項目、孵化和加速項目、運作和發展項目,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過項目的商業化和資本化實現盈利,說到底這些操盤俠就是真正能夠實現科技產業商業化的主導者,這些參與方才是下一個階段京津冀科技產業繁榮的根本。
而這個階段園區經濟的發展一定是向著更加精準化、垂直化、專業化和主題化的方向演進,不再是傳統的園區地產或者產業地產,不再是動不動就要提升多少區域的經濟,動不動就要規劃多大的空間戰略,動不動就幾條產業鏈幾條創新鏈,而是要強調怎麼落地怎麼商業化的問題,也就是要落地到產業項目、園區經濟項目,這是純粹的以科技產業商業化運作為導向的園區經濟,不管是國資主導的精準產業鏈園區經濟,還是民企主導的垂直領域項目為核心的園區形態,亦或者是由專業化機構主導的各種孵化技術和投融資平臺,都強調一個精準化、垂直化、專業化和主題化,為什麼?因為這是商業化的基礎,不夠精準細分就形不成市場競爭力,沒有交易的賣點,自然就沒有商業化能力,這是價值創造的根本。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那麼商業化是第一生命力,不能實現商業化的科技項目,一定會失去生命力。而商業化的根本來自於商業運營能力,懂市場、懂技術、懂產品、懂運營,這就牽出了下一個階段最重要的參與者,科技產業運營的操盤俠。只有這些參與者會告訴你項目怎麼賺錢、怎麼創收,項目怎麼對接資本市場,怎麼實現跨界創新,這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以技術轉移服務為例,專業的技術轉移機構不只能提供專業化的諮詢服務,還可以為企業提供技術演進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技術許可、技術集成、技術轉讓、技術合作,以及對於技術進行更深度的孵化,或者以技術為標的開展的不同階段和範圍的投資併購與資本運作,這對技術轉移機構的要求就比較高了。以孵化機構為例,其實純粹的孵化服務是很難定義的,有專注在實驗室賦能的專業服務機構,有專注在技術到產品服務的1.0階段的孵化服務,有從1.0開始做項目包裝和加速的服務。而最考驗功力和價值的就是加速服務,尤其是針對科技項目的加速服務,需要對所屬科技細分領域有很深的戰略認知和市場洞察,需要有很強的資源整合及賦能能力,需要有很強的業務賦能和渠道加速能力,需要有全週期的資本運作和銜接能力,並且不同行業不同階段項目加速的重點也不同,對專業性和價值創造能力要求很高,科創加速服務將會成為未來科創產業鏈的重要環節。
(三)京津走廊上潛伏的科技產業大伏筆(高能)
北京的科技資源夠不夠豐富夠不夠高能,肯定是極大豐富了,科技能級也是足夠聚合了,北京的科技能級幾乎不低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這種科技資源和能級匯聚的高地,為什麼周邊區域很多時候是享受不到的呢?為什麼周邊區域很多時候不能承接或者承接不了,更不能繁榮和放大呢,本質上就缺乏一批科技產業的操盤俠,缺乏一批能夠把技術轉移出來,被項目承接出來的操盤俠,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很多人說是因為天津和河北產業基礎弱所有承接不了,這太虛頭巴腦了,什麼叫產業基礎弱,如果不弱的話還需要承接嗎?根本上是沒有能把科技商業化落地的操盤俠,這是最根本的。這些人一直不被重視,一直沒有被引進來,哪怕一個技術轉移經理或者一個技術服務中介,他背後的力量都是很大的,這些人是真正能把科技落地的人,能把科技對接到真正有需求的市場主體的人,能把科技商業化的群體一旦發展起來,或者被集中起來,這個力量是無限的,當然這裡面估計還需要幾次政策的東風才行,或者找到其他的切入口。為什麼現在技術轉移很多地方開始重視,就是這個原因,當然技術轉移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這裡面需要大量的技術商業化落地的人才和資源。
北京的科技產業發展到什麼程度或者北京有哪些科技產業的優勢,我就不詳細列舉了,比如智能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金融資本等領域,全力培育的產業主要是高科技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生物科技、智能科技等尖端科技領域。簡單說一下天津,天津的優勢產業在於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輕工業、物流與海洋經濟,而最需要培育的產業是高端裝備、智能科技、節能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先進製造智能製造產業。河北不同區域不同的產業優勢,保定的汽車、石家莊的航空、唐山動車、秦皇島汽車零部件等等,次不贅述。

那麼這裡面要特別強調一下河北廊坊在科技產業中的獨特地位和功能,廊坊地處京津走廊,北京天津雄安鐵三角腹地,廊就是通道和鏈接的意思,坊有街市聚集停留的含義,那麼廊坊的獨特地理優勢,天然地賦予廊坊作為科技走廊連接器的天賦和功能,既能鏈接打通北京科技資源制高點,又能貫穿天津輻射渤海,還能鏈接京南廣闊腹地,再加上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既沒有大城市的擁擠喧囂,也沒有太多市井經濟的制約束縛,天然的可以作為高科技研發和技術成果轉化的橋頭堡和連接器,連接器是廊坊天然的戰略優勢,如運用運籌的好,完全可以打造成高科技產業轉移鏈接的聚集地,高科技研發的聚集地、高科技轉移的匯聚地、高科技商業化的銜接地,匯聚一大批高科技項目操盤俠,成為推助高科技繁榮的助推器,這是廊坊在高科技產業中的關鍵定位,尤其是廊坊開發區發展潛力無限。(京東南科技產業的陣眼)
比如中關村的成功根本上在於順勢而為、匯聚人脈,把握住了計算機信息科技和硬件科技爆發的潮流,把握住了一大批電子信息產業創業者操盤俠的築夢潮流,才換來持續不斷的繁榮昌盛,這並不是單獨依靠政策力量就是釋放和繁榮搞起來的,更何況現在的京津冀政策密度已經很高,近乎飽和,該給的政策都給到位了,隨便拿出一個項目、拿出一塊地皮幾乎都是多重政策的覆蓋,而且政府給搭建的各種平臺也佈局完善,這個時候最需要如此的就是科技產業的操盤俠們,是各種企業、項目、商業、生意、合作入場的時候,總之一句話,現在是幹事情的時刻,而不是搞事情的時刻。
(四)從觀念深處理解操盤俠的重要性
以現在的大多部分科技人才引進政策為例,更多的強調對科研人才的引進,這是沒錯的,但也是有偏頗的,科研人才是科技產業的重要要素,或者說是重要組成部分,而能把科技進行商業化的人才更像是大廚,是操盤炒菜的大廚,這部分人才是進行價值轉化甚至是實現後續價值連續創造的關鍵,這也是本篇文章主要表達的觀點。
在基礎科學之外,但凡是要對接市場進行商業化的應用層面的科技,如果不能落地到項目上,如果不能落地到產品和服務上,那這個技術就很難發揮價值,不管你是技術轉讓也好,項目合作也好,還是聯合創新也好,都是技術籌劃的過程,只有落地到商業層面,落地到項目、產品、服務層面,才是最關鍵的,這就缺不了具備商業化能力的這幫人,為什麼科學家裡面能做成功商人的少之又少,本質上就在於能力維度的完全不同所造成的,科研人才同時有是商業人才確實稀少,這恰恰是科技轉化最難的部分,最不可忽略的部分。
所以為什麼守著北京這麼強大的科技主陣地主戰場,還找不到科技落地的陣眼,還找不大科技承接的抓手,本質上就在於此,缺乏大量的可以實現科技轉化,可以實現科技商業化的企業和人才,或者這部分操盤俠還沒有被重視起來,相信很快,不管是政策也好、平臺也好、大項目控盤方也好,還是科研機構也好,都會呼喚和銜接這些人,而這些真正能實現項目商業化的企業和個人,也將會成為未來科技產業繁榮的主導力量。
舉兩個典型的園區案例,第一個是今年4月份,天津武清高村科技創新園與中國聯通公司舉行中國聯通京津冀數字科技產業園項目簽約儀式,中國聯通京津冀數字科技產業園項目總建設用地面積117.21畝,總建築面積 19.96 萬平米,規劃總投資超50億元,包含智能算力中心、人工智能中心、數字科技產業研發中心等板塊,這個操盤俠是誰,肯定是中國聯通。第二個是2020年,特變電工投資的京津冀智能科技產業園,主要是為了增強公司輸變電產業市場競爭力,打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維基地,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級,具體包括配電變壓器數字化工廠項目及變壓器鐵芯數字化工廠項目,項目總投資114,475.05萬元,這個操盤俠肯定是特變電工,這都是產業龍頭主導的以核心業務產業戰略為導向的園區經濟。
那麼對於一般的企業怎麼做科技產業操盤俠呢?一般的服務機構怎麼入局做一場操盤俠呢?如何扎入到科技產業的深水區,真正搭上科技產業繁榮發展的東風呢?是去做精品科創加速器嗎?是去做科創人力資源產業園嗎?還是去做產業資本入局?
(更深度溝通,請加文末微信,並拉入京津冀科技產業聯盟微信群。)
參考的部分政策文件:
《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合作協議(2018-2020年)》
《關於共同推進京津冀基礎研究的合作協議(2021 -2025)》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行動計劃(2016-2018)》
《中關村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行動計劃(2016-2018)》
《“通武廊”科技合作行動計劃(2017-2020)》
《“通武廊”區域創新平臺共享共用目錄》、《“通武廊”科技政策法規彙編》、《“通武廊”科技項目庫》和《“通武廊”科技專家庫》
《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
《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1)》
《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戰略研究和基礎研究合作框架協議》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總體規劃(2019-2035年)》
廊坊開發區相關產業政策
石保廊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相關政策
京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相關政策

#科技##科創##京津冀##產業##科技微訊#
全文轉自本人個人公眾號:系統演化戰略馬北蒼
推薦知識星球:科創孵化加速與國際產業園
版权声明:解碼京南科技產業大棋局,京津冀科創破局迷思,科創操盤手的時代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e401cefcf3c7bca55716b122cef0f2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