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土崩瓦解?史記的這段解釋和反思,依然適用於社會科學

鬼谷子

“土崩瓦解”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鬼谷子·抵山戲》的第三章,書中記載:“君臣相惑,土崩瓦解。事無大小,迷惑所在。”

歷史上,“土崩瓦解”,常常被用來形容某種基礎、框架或體系的崩潰,比如某個組織或者團體,面臨解散的時候,就會用到這個詞。

那麼,應該如何理解“土崩瓦解”,什麼是土崩,什麼是瓦解呢?

司馬遷在《史記·主父偃列傳》裡,引用趙國人徐樂的奏章,對這個詞做過非常詳細的闡述。

趙國人徐樂

什麼是土崩?

徐樂說:“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是之謂土崩。”

用通俗的話來講,土崩,是一種社會發展的趨勢,但是,要形成這種趨勢,需要具備三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底層的老百姓陷入貧困,卻得不到救助

百姓只要陷入貧困,就無法安居樂業,安居的人口減少,流動的貧民數量會逐漸增多,易動者,土崩之勢也。只要這種不穩定的流動人口,達到一定的數量級,就會形成土崩的趨勢。

第二個要素,底層百姓的怨氣,無法向上傳達

俗話說,積怨會讓人爆發。人只要陷入貧困,怨氣自然隨之而來,這股怨氣,如果得不到朝廷的重視,不能及時得到疏解,就會在底層積聚,久而久之,越積越多,最終到達臨界點的時候,就會奔湧而出。

第三個要素,社會秩序散亂,卻沒有人加以約束。

“世風日下,禮崩樂壞”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些詞彙,這些詞彙,通常與古代王朝的覆滅聯繫在一起使用,當一個王朝,要被另一個王朝取代之前,社會秩序的混亂,會以肉眼可見的形態,被底層百姓感知、效仿。

朝廷賢良的時候,這些混亂的秩序,會迅速得到修正和約束;朝廷昏庸的時候,事態往往走向持續惡化、朝著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直到被另一個朝廷取代和修正。

七國之亂

什麼是瓦解?

徐樂說:“吳、楚、齊、趙之兵是也。“

漢景帝主政的時候,七個國家聯合起來,想要對付朝廷,這七個國家,每一個國家,都號稱萬乘之國,雄兵百萬,武德充沛,財力十足。

但是,他們向西進攻之後,一寸土地都沒有拿到,就被朝廷給滅了,是什麼原因呢?

是他們的主帥能力不行?士兵不夠勇猛?當然不是。

主要的原因,在於當時的趨勢,依然掌握在朝廷的手中,漢高帝和漢文帝的惠民舉措,以及他們所施行的德政,在民間還有很強的影響力。

當時的老百姓,人人安居樂業,享受安定的生活,根本就不配合那些作亂的諸侯國,那些諸侯,沒有境外的協助,僅憑自己的力量,想要扭轉趨勢,幾乎不可能,最後,自然就會像鳥獸一樣散去,此之謂瓦解

用今天的學術語言來說,瓦解,只是社會發展大趨勢中的一個小小的波段,它可以作用於趨勢,但是無法扭轉趨勢

所以說,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

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為什麼能成功?

主父偃說,秦始皇當政的時候,連年對外用兵,派蒙恬帶兵攻打匈奴,徵發天下的男丁去防守黃河北岸,仗打了十幾年,死者不計其數。

當時,留守的男人,不管怎麼拼命地耕種,家裡裝糧食的袋子也填不滿,女人們再怎麼辛苦地紡織,連一塊廉價的圍巾、幕布,她們都買不起,百姓窮苦,孤寡老弱的人,沒有人奉養,路上到處都是因為飢餓而死掉的人,百姓的怨氣很大。

漢朝的另一位名士——嚴安,後來也上書給漢武帝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如果降低刑罰,減免賦稅,施行仁政,上上下下都安心搞經濟,秦朝的江山,一定可以世代相傳。

秦始皇

可是,秦始皇根本不聽這些建議,也不對戰爭時期的規章制度進行調整,繼續沿用法家那一套嚴刑峻法的措施,導致施政與民風、民心相悖,上下矛盾加深,天下的百姓才燃起了反叛之心。

陳勝這種人,出身卑微,既不是名門之後,在鄉下沒有名氣,也沒有受過孔孟、墨子、曾子之類的教育薰陶,金錢更是沒有。

但是,他在舉兵之前,秦朝的土崩之勢已經基本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沒有陳勝,也有李勝,張勝之類的人站出來,只要有人振臂高呼,就會天下響應。

與他同時期的武臣、張耳、周市、韓廣等人,都不是王公貴族的後代,也不是什麼大官,在陳勝起兵的時候,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起兵了,其中的道理,都在於看準了趨勢。

因此,土崩與瓦解,趨勢與波段,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值得所有管理者重視與反思。

伍被

伍被勸淮南王

這個道理,淮南王劉安不懂,但是,他手下的謀士伍被,思路很清晰。

劉安在謀反之前,與伍被有過很多次對話,深入探討過漢武帝治理下的漢朝局勢。

有一次,劉安對伍被說:“陳勝、吳廣,要地沒地,要錢沒錢,一千多人就敢起兵,我淮南國,雖然是個小國,但是,勝兵十幾萬,武力值是他的一百多倍,還不能起兵嗎?”

伍被回答說:“大王,你拿陳勝、吳廣來打比方,就有點過了。”

他說:“秦朝的時候,施行嚴刑峻法,老百姓一大半的收入,都要作為賦稅,上交給朝廷,父子兄弟,還要去幫忙修建宮殿、長城,有時候,還要去北方的邊疆駐守,苦不堪言,每個人心裡都憋著一股怨氣,所以,陳勝、吳廣一舉兵,天下都響應。”

“可是,當今的形勢,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現在舉兵,時機不是不好。”伍被勸淮南王劉安,放棄謀反的想法。

伍被勸淮南王劉安

劉安聽到伍被這麼說,就追問說:“就沒有別的辦法嗎?”

伍被回答說:“你要是真想舉兵,就先把民怨搞起來,百姓有了怨氣,你再舉兵,就有人響應了。“

劉安聽完伍被的計謀,說道:“計是好計,就是有點損。”

這段對話,發生於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對話結束後,劉安根據伍被的計謀,開始製作各種道具,準備在各個諸侯國之間進行挑撥,製造民怨。

可是,準備工作正在進行的時候,朝廷發現了他的陰謀,派人前往淮南國問責。

這一年的十一月,淮南王劉安,以謀反罪,在淮南國自盡身亡,沒有製造出土崩,自己先瓦解了。

版权声明:什麼是土崩瓦解?史記的這段解釋和反思,依然適用於社會科學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e59eb8ada9b47fce9f833d932b74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