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史“街子天”:摩托車闖進茶馬古道

文 | 黃心語

圖 | 黃心語 郭可婧 鄒欣芮


雲南魯史,接漾公路。平時安靜的街道上人頭攢動,形形色色的攤點沿路鋪開。這裡是雲南西部茶馬古道第一鎮,地處瀾滄江與黑惠江兩江之狹,是數百年來商品運輸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衢。


在魯史,趕集被當地人稱為“趕街”,趕集的日子叫做“街子天”。魯史下轄的六個主要的村子以六天為週期,輪流辦集。


站在沿鎮公路上俯瞰古鎮(郭可婧攝)


街子天從早到晚,要辦一天。這天,出發最早的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他們會從前一天開始準備,在第二天清晨的四五點鐘,背起竹筐,步行十五分鐘,爬上一條長長的石坡路。



通往新鎮的石坡路(郭可婧攝)


清晨天矇矇亮時,前去趕街的老人們(黃心語攝)


街子天辦在與古鎮僅一街之隔的新鎮,登上最後一階石梯,眼前豁然開朗,叫賣聲、引擎聲和家畜的鳴叫響成一片。與古鎮古色古香的景緻不同,新鎮是標準的縣城模樣,街邊搭著高飽和色的遮陽棚,摩托車穿行其間,路兩旁擺開各式各樣的攤點。




(郭可婧攝)


(鄒欣芮攝)


(黃心語攝)


在魯史,人們通常用竹筐搬運物品。人們常常給竹筐纏上一根帶子,將帶子的中軸心頂在頭上,雙手抓住兩邊,弓著脊背行走。


(鄒欣芮攝)


(黃心語攝)


(郭可婧攝)


魯史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出現在集市上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守在攤位前的老人們(郭可婧攝)


(黃心語攝)


趕集的孩子們(鄒欣芮攝)


(郭可婧攝)


走進魯史的集,會有一種走進回憶的錯覺。茶馬古道上,摩托車與騾子擦肩而過。街上綜合了不同年代的穿搭風格,在這裡,你可以看到穿著列寧裝、頭戴八角帽的老人家用一元紙幣買菜,也可以看到身穿皮衣、梳單邊斜劉海的街邊理髮師。街上賣得最多的是馬鈴薯和各類菌子,還有專賣蟲蛹的攤位。



(鄒欣芮攝)




(黃心語攝)


(郭可婧攝)


《綠毛水怪》中,王小波寫道:“集市上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喧譁,你絕對不可能從中聽出什麼來。這地方聾子也不會什麼也聽不見,不聾的人也會變成聾子,什麼也聽不見。”在這裡,集市的喧譁是模糊的——彷彿是從回憶裡傳來的聲音,已經站在原地叫喊了幾百年。她看起來正在變得蒼老,走近看時,卻好像還要繼續生機勃勃地“喧譁”下去。


*本報道為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22年媒介融合野外實踐”課程成果之一

*指導老師:杜江

*助教:王雪 劉彥榛


(李牧雲對本文亦有貢獻)


-END-


排版 | 王靜伊

編輯 | 李派慕

初審 | 劉頌傑

複審 | 鍾智錦

終審 | 阮映東

版权声明:魯史“街子天”:摩托車闖進茶馬古道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fcdong.com/f/e96eb32cd236cb7313f027605721c713.html